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懂《逍遥游》的人,越懂贾宝玉和林黛玉

(2018-10-30 12:53:54)
标签:

越懂《逍遥游》的人越

http://img.mp.sohu.com/q_mini,c_zoom,w_640/upload/20170811/7e950aa148a34ed2b0e392edab3ad04e_th.jpg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非常推崇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在他的笔下,宝玉和黛玉就是《庄子》的鹏,而宝钗则是当中的小斑鸠。

为什么这样说呢?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2/745fb252e59241e8b783022db2096e37.jpeg

宝玉和黛玉有着大大的梦想,渴望摆脱世俗功名的尘扰,能像鹏一样自由飞翔,飞向心中的南海天池。

而宝钗只有小小的追求,她只想像小斑鸠一样,守住一日三餐,守住世俗的功名。

就像小斑鸠不懂鹏一样,宝钗也不懂宝玉和黛玉的“逍遥游”。

在《红楼梦》第22回,曹雪芹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

他想通过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曹雪芹想表达:

巧者,是劳碌命。

像宝钗就是这样,她既要为薛家的生计劳神费力,又要和贾家的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为此劳心劳力,更要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劳师动众,让薛家一众人口都陪她上京待选。

智者,是忧心命。

宝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父亲死后,聪明的她担心母亲和哥哥管不好家业,所以就跟“花木兰替父从军”一样操碎了心;她很机智,在大观园被抄检之后,担心自己这边也会被怀疑,为了避嫌果断搬出去住;她很急智,不小心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心机对话后,担心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嫁祸”给黛玉。

无能者,则是像宝玉和黛玉这些不追求功名的人。

他们对争夺权势、赚取钱财这些功名事,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然而,在世俗看来,不追求功名的人都是无能的人。

对宝玉和黛玉来说,只要能填饱肚子,之后可以在自由的世界里遨游就行。

一般出行的船,都会捆绑固定,在确定了目的地之后,机械式地向着终点前进。

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宝玉和黛玉,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已被他人设定好的船。

宝玉和黛玉渴望“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舟,是顺应自然之道航行的,而不是走刻意安排的功名路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2/dd287db33b4f45dca842daadc23e6787.jpeg

曹雪芹借助《庄子》中的这句话,表达了对宝钗作为一个“巧者”和“智者”的叹息,而他对宝玉和黛玉则是激赏有加,认为这两人比宝钗活出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也正是庄子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宝钗是一个巧者和智者,但她拥有的只不过是小智慧。

宝玉和黛玉,在世俗看来是一个无能者,但其实他们拥有的却是“无为”的大智慧。

而宝钗是小年,黛玉是大年。

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明明宝钗比黛玉更长寿,为什么却说宝钗是小年、黛玉是大年呢?

答案是因为黛玉的精神境界要比宝钗高。

黛玉虽然死得比宝钗早,但是黛玉追求自由、活出自我的精神,会让她比宝钗更长久地活在众人的心中,所以说黛玉才是大年、宝钗只不过是小年而已。

宝钗的小智慧,普通人比较容易读懂;而宝玉和黛玉的大智慧,一般人读不懂,只有精神境界越高的人,才越能读懂他们。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2/0d5623aa4e2b495a91ea92eec2101395.jpeg

综上所述,宝玉和黛玉就像《庄子》中的鹏,他们追求自由,追求远方。

视功名如粪土的他们,是一对精神伴侣。

而宝钗就像《庄子》中的小斑鸠,她只求守护着自己的小小疆土。

宝钗希望通过功名,守住繁华。

可见,宝钗和宝玉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宝钗嫁给了宝玉,应该是幸运的,但其实她是不幸的。

因为黛玉一直住在宝玉心中,从未走远。

而宝钗不管再怎么努力,都走不进宝玉的内心世界。

宝钗读不懂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是因为她还没有读懂《庄子》。

一般的人也读不懂宝玉和黛玉,只有精神境界越高、心中越有远方的人,才会越懂《庄子》,才会越懂宝玉和黛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