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旦起源/古人怎样过元旦/元旦的精神/饮食习俗

(2016-12-31 09:49:59)
标签:

元旦起源/古人怎样过

http://img.91ddcc.com/14515289833288.png

http://img.91ddcc.com/14515289942597.png

 

http://img.91ddcc.com/14515290533632.jpg

 

 

http://img.91ddcc.com/14515290545492.jpg

 

 

http://img.91ddcc.com/14515290559094.jpg

 

 

http://img.91ddcc.com/14515290566154.jpg

 

 

http://img.91ddcc.com/14515290567333.jpg

 

 

http://img.91ddcc.com/14515290579423.jpg

 

 

http://img.91ddcc.com/14515288886817.png

http://img.91ddcc.com/14515289007856.png

   

http://img.91ddcc.com/14199114137547.jpg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http://img.91ddcc.com/14199115128127.jpg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http://img.91ddcc.com/14199115223463.jpg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 已经沿用4000多年。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14年的到来,它只有“65岁”。


http://img.91ddcc.com/14199955066820.jpg

     元旦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元旦节的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如今元旦节已经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2014年国家规定元旦节放假1天。在以前,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呢?

     北宋元旦放假七天 允许民间公开赌博

     在北宋时期,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元日、正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当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之为大节日,《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

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其中辽使臣朝见完毕,翌日要到相国寺烧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选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可见当时京城里过元旦的盛况。

     元旦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http://img.91ddcc.com/14199955274769.jpg

     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关扑”简洁明了,在当时的民间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这样大的节日,官府才允许“关扑”开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来赌。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或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北宋时期的元旦这天,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之类的商品,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朮,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如此看来,北宋的元旦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送贺年卡

     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古人怎样过元旦节?明朝就开始送贺年卡了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http://img.91ddcc.com/14199955567485.jpg

     民国的时候,亲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当时,由于社会大众受西方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熏陶,人们不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互赠贺年卡,即使在公历的新年(即元旦)前夕也互相赠送贺年卡,以表示浓浓的祝福,这就是圣诞卡,弥漫着十分浪漫的气氛。当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贺年卡的花色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缤纷。同时,随着邮政和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把当面赠送贺年卡变成了互相邮寄贺年卡,使小小的贺年卡蕴涵了更加浓郁的美好情调和浪漫氛围。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年卡又被许多画家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一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画家,在贺年卡上精心绘制出有社会意义的图案,而且特别注重贺年卡图案的进步色彩。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日伪地区和国民党统治地区,一些贪官污吏却借送贺年卡之名,向老百姓按门收钱,大肆盘剥,中饱私囊,不仅使贺年卡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美好含义,同时,这种卑鄙行径更是对贺年卡的亵渎。

     现在,贺年卡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美好载体,而且,还出现了便捷的电子贺年卡,是人们沟通感情的一种别致的方式。

      如今的贺年卡,无论是画面还是款式,无论是印刷还是设计,都无比精美,洋溢着动人的情趣。

http://img.91ddcc.com/14515281594777.jpg

 

 


在当代人的观念中,“元旦”指的是西历的新年,这个节日是西方的舶来品。而其实,“元旦”作为一个词汇和节日,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中国古代也并非没有阳历,甚至出现的年代和精度都胜于古埃及和古罗马,只是没有全盘使用,而选择了更加对应农时、综合阳历和阴历(阴阳合历)的“农历”。


“元旦”据说起始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意为:始,大;元气,元素;同“圆”;古同“玄”。“旦”,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候,天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所以,“元旦”不仅有着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还有着深邃的哲学内涵和高远的人生意义,集中体现在与之直接相关的“一元复始”和“万象更新”两个词汇上。


据此而生的人生意义,则正是那句高亢豪迈的——从头再来!


“一元复始”之际,天人合一之机

 


 

http://img.91ddcc.com/14515280751683.jpg

 

 

 


我们在新年伊始之际喜欢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元复始”一语其实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那么,什么叫“一元复始”呢?


古人对“元”的解释有许多,有人认为“元者,气也”,认为“元”就是形成宇宙之元气;也有人认为“元者,端也”,认为“元”就是开启历史的始端。那么,“元”到底是什么?


典籍中对“元”的论述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第一句便是“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就是君王即位的初始之年,我们可以将元理解为“开始”。“一元复始”之“元”也即开端之意。但在这段话里,“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性开端,而是包含了某种更高的正当性和命定性。“元”不仅是开端,而且是根据,是基础。


说了半天,似乎可以说“元”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元复始”就是一年又开始了。“元”作为“年头”的代名词,寄托了古人对开端的重视和对生命的沉思。“元”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也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是自然与人事的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天人合一”。


一元复始之际,也是天人和合的机缘,是宇宙奥秘的绽开,是生命流程的来复,是永恒消息的呢喃。


“万象更新”之时,感而遂通天地


 

http://img.91ddcc.com/14515281602950.jpg

 


中国哲学相比于西方哲学,其特点是天人合一,合内外之道。那么,这个天人、内外的合一,是以什么形式来表现的呢?正是“象”。


中国哲学的象,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图像符号所组成的图象,如《周易》卦象、河图洛书之象、太极图象等等。二是文字之象,如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仁义礼智信、心性理气命等等。也就是说,现今中国人冠之以“范畴”的中国哲学传统词汇,其实大部分都是“象”。离开了“象”,中国自己的哲学思想无法完整地表述,象是中国哲学自己固有的语言,这就是“象”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中国哲学的“象”,是显示“存在”而不是反映“对象”。象虽然也指示对象,但它所表示的不是主客分离、天人对立,相反地,它显示的是主客同一、天人合一的状态,并且在这个显示中体现其共同的“理”。象不是范畴,看起来它也在指对象,但指对象只是手段,实际上它是用来显示人与物之存在状态的。中国哲学之所以用“象”而不用范畴,是因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体会人们心中的“理”。


要体会事中之理,人们不仅要通过物去体会与对象“共在”的状态,而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感”,这个“感”不是作为认识的低级阶段、准备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而是体悟、觉悟,它要做到“感而遂通”,即感到自身与对象的生存状态的同一性并由此而心意相通。中国哲人之观物是为了“通”,即在对象身上认识到自己心中之“理”,这才是“德性之知”,所以必须以心观物。


“象”的主要涵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对人的身心体悟、在世界之中的存在状态的表述,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符号系统。在这万象更新之际,最应当的发心,正是感通天地。


人生,何惧“从头再来”!

 


 

http://img.91ddcc.com/14515281607652.jpg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刘欢《从头再来》

“元”是最初、原本,落到人生上,便是我们原本的热情、最初的理想。“象”是生生不息、创生不已,落到人生上,则正是《易经》中那句流传千古的智语箴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将两者糅合到一起,最贴切、准确的现代语言,正是那振聋发聩的四个字——从头再来!


天人合一与感通天地,所成就的是人的眼界、境界和气象,接下来的追求,便是成就人生的大事业!


过去的一年,你或许历经坎坷,但从来经由坎坷才能完成磨砺。越大的事业,越需要坚韧的心性才能担负得起,所以怕什么挫折,张开双臂欢迎才对!鄙人向来对那些生在豪门、顺风顺水的人生不以为然,因为人生最忌力小而任重,不出篓子才怪,人生路上该跌的跟斗,最终一个都不会少。成长即是如此,如此即是天命。不安天命,不过自苦。


过去的一年,你或许跌跌撞撞、苦觅无门。就算在这新一年开始之际仍然如此,最好的办法也是硬着头皮上,踩着西瓜皮往前飘,不必管飘到哪里、会不会撞墙和滑倒。因为天之道,正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走投无路,正预示着转机即将到来。而这转机的前提,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合乎生生不息之意——你不行动起来,变化怎生,转机怎起?

人生总会遇到困境、挫折与挑战,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遇到的困难少,而恰恰是战胜的困难多!要么解决问题,要么被问题解决。困难和苦楚是人生的常态,面对这种常态,最积极、乐观、应当的态度是什么?越苦越兴奋,越难越激情!


刘欢的一曲《从头再来》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知感染了多少中华儿女,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但说着容易,涌动激情也不稀奇,难的是做到并且坚持。这需要人天然的本色,以及要持久的磨砺,方能具备这样一份傲然的质地。有了这种质地,水自会到,渠自会成!


所以——2015,何必无法释怀!2016,何惧从头再来!了结过去,正是为了开创未来!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http://img.91ddcc.com/14199984551755.jpg

  椒柏酒。椒是花椒,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古代诗歌中为我们留下了元旦饮椒柏酒的记录。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http://img.91ddcc.com/14199984689634.jpg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http://img.91ddcc.com/14199984802895.jpg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所列八味药材,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可以说对身体有利无害。

http://img.91ddcc.com/14199984917146.jpg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http://img.91ddcc.com/14199985055013.jpg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

http://img.91ddcc.com/14199985185743.jpg

  敷于散。是一种中药,药方出自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http://img.91ddcc.com/14199985349549.jpg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方是: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之像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鬼丸是服食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文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金簿图神燕。朱泥却鬼丸”之句,说明除夕夜有准备却鬼丸的活动。

http://img.91ddcc.com/14199985446243.jpg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