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威龙霸天 |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2016-08-12 09:00:02)
标签:

威龙霸天上九天之上

http://img.91ddcc.com/14486149886690.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逐水而居,善飞善潜,华丽霸气,自由不羁,当《大圣归来》里那神形兼备的巨龙在屏幕中腾飞时,影厅里惊叹声此起彼伏。那腾云驾雾的雄姿令人不由地热血澎湃,欲乘龙而起,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39081.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据说,这是一头“正宗”的中国龙,造型考据《山海关》,又借鉴了“九龙壁”和“西汉龙图腾”等诸多经典。那么何为“正宗”的中国龙?今天,小博贡献出传说中的《龙氏族谱》,将从漆器上的龙纹出发,为大家细细梳理龙族那漫长的演变史。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46934.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44726.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古人结合多种动物特点再创造的产物,是祖先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原始的龙仅为造福万物的神兽,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祥瑞意义相关。进入封建社会后,龙逐渐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

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衣有龙袍;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正月十五舞龙灯,五月端午赛龙船……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54010.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更是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漆器、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是夔龙纹,商代有了原龙;战国龙纹抽象而具动感,身躯像伸卷的流云,而且常与水在一起;秦汉以后,龙纹上逐渐加上肢爪、鳞甲,又常与云纹结合。

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纹形象,是从唐代定型沿袭下来的。从明代开始,龙的图形和分类更为精致,也更为固定。至清代,龙的形象变得更加完美和成熟。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86124.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83815.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关键特征:龙首有角无须,大嘴,颈细,身躯光素无纹,兽形腿,四肢健壮,长尾扭动。


宋代龙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龙首较长,鹿角,上唇翘起,嘴角开得很大,颈细身小,身躯大多光素无纹,四肢刚劲有力,身后一条随身扭动的长尾。

龙纹一般线条舒展,体态扭动得颇有力度,十分优美并富于变化,或上升下降,或翻腾跳跃,并常以花草、海浪、云朵、火珠等为背景衬托。

宋代龙纹这种构图反映了龙的世俗化,当时人们已赋予龙一种新的审美意识,使龙从凶猛威严的神兽演化成一种可敬可爱的吉祥物,使人们对龙的欣赏和喜爱多于恐怖,龙纹成为器物上的一种常用纹饰。另外,由于在民间习俗信仰上龙是专职布雨的神兽,所以宋代的龙纹一改以往爬行、卷曲的形象,多作飞行状态,开始了龙的腾飞时代。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096489.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07987.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关键特征:头小,眼镜眼,吐舌,前额微凸,上唇长而卷曲似象鼻,鹰爪,毛发后飘呈飘带状,身体施鳞片。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16608.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元代龙纹小头,细颈,身躯细长,四肢矫健有力。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上唇长且卷曲,有如象鼻。圆形的双眼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发长而稀疏,向后飘拂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22825.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39736.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46353.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关键特征:眼镜眼,如意云纹鼻,平额头,风车爪,毛发成束往前飘。


明代龙纹,龙首部分维持眼镜龙的形式,然而嘴巴闭合,唇部向上翘起,俗称“如意云纹”。大鼻向上翻卷,鼻子的两侧出现了两条随势向上伸展的龙须。额头较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体表有鳞片。龙爪呈球形,也有人称之为“风车爪”和“火轮爪”等,并分别琢成四爪或五爪。明代龙纹整体风格稳重,但显得呆滞而无生气。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52972.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58899.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关键特征:方形脸,头盖骨隆起呈瘤状,发毛多而蓬松散乱,鳞纹细致,龙爪伸张


清代有了创新的龙纹,头盖骨隆起呈瘤状,发毛多而蓬松散乱。方形脸,眼、鼻、口、须刻划细腻。身上的鳞纹刻划得细致入微,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龙爪伸张,不再团成球状,五爪张开呈“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66518.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乾隆朝出现由正前方取像的龙首。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上飞扬。这正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79815.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了解完龙族的演变史,再来看看最酷龙族风之龙族pose大集合!

自唐代始龙纹与皇权有了密切联系,元明清三代,朝廷对龙纹的使用有严格规定,龙纹更成为皇权的象征。元明清龙纹以三趾、四趾居多,明清时皇室漆器上所饰龙纹皆五趾。

龙纹根据姿势的不同分为蟠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根据造型的不同,有海水龙、戏珠龙、云龙等,形神各异。龙纹在明清时期被发挥到极致。


坐龙和团龙纹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82298.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坐龙图案一般以团龙的形式出现。所谓团龙,就是指整个龙盘踞为圆形,一般居于装饰物的核心位置,起到统一全局的作用。龙头傲视前方,龙身与云雾盘踞成S形,龙尾位于龙的左方,与龙首平齐。团龙源于唐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边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生动。团龙纹在所有龙纹中最端正,一般只用于圆盒盖面等最显要的位置,明清两代盛行。


云龙纹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196184.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因其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纹饰,故名云龙纹。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是最主流的龙纹造型。


升龙、降龙和龙戏珠纹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206198.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呈下降的动势。降龙与升龙常常结合在一起,构成正方或长方的双龙戏珠画面,非常生动。有时,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倒挂龙”或“回升龙”。有时,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龙和宝珠组成画面,通常宝珠在前方,龙在后追逐,也有宝珠在中间,左右二龙相对戏游,习称“双龙戏珠纹”或“二龙戏珠纹”,多条龙则称“群龙戏珠”。两条云龙盘旋,中间有一寿字,称“云龙捧寿”,借喻吉祥安泰,是明晚期和清代主流纹饰。


海水龙纹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207615.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海水龙纹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表现龙游在海水中。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清中期新出现的立体海水锦地,使海水龙纹显得更逼真生动。


穿花龙纹

http://img.91ddcc.com/14486150214595.jpg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TITLE="威龙霸天 上九天之上观云海,下万丈海渊探明珠" />

又称“串花龙纹”或“花间龙纹”,表现龙在花间穿行。穿花龙纹在宋元漆器中使用较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