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了腊月就是年:那些与岁末相关的诗词与习俗(图)

(2016-01-10 13:56:09)
标签:

进了腊月就是年:那些

http://y3.ifengimg.com/a/2016_03/214eda8b940fa8d.jpg

资料图

今天是腊月一,已经进入农历腊月了。在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尤其是到了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十二月称“腊”有三重含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春天快要到了,人们可能以歌舞祭祀等方式驱逐灾病,迎接新春的到来。

进入腊月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最寒冷的季节。此时正值我国的小寒、大寒节气。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之说。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庚子腊月五日》

(唐)司空图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喝腊八粥腊,甚至可以说从腊月一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http://y0.ifengimg.com/a/2016_03/eac7acb91dfa8c5.jpg

《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

(唐)刘长卿

长沙耆旧拜旌麾,喜见江潭积雪时。

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

初开窗阁寒光满,欲掩军城暮色迟。

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

《韦使君宅海榴咏》

(唐)皇甫曾

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榴花带雪红。

闭阁寂寥常对此,江湖心在数枝中。

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唐)韦应物

扫雪开幽径,端居望故人。

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春。

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

闻闲且共赏,莫待绣衣新。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http://y1.ifengimg.com/a/2016_03/a3bb02b906e7434.jpg

《十二月一日》

(唐)杜甫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岁暮怀崔峒耿湋》

(唐)司空曙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花青柳疑寒食。

洛阳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相识。

腊月24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竹里馆》

(唐)卢象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

腊月25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摘自礼俗流水账)

《洛阳东门送别》

(唐)储光羲

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

 

http://y0.ifengimg.com/a/2016_03/c6dabf312bf5f18.jpg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水调歌头(腊月二十一日可远堂索赋)》

(宋)刘辰翁

落日半亭榭,山影没壶中。

苍然欲不可极,迢递未归鸿。

锦织家人何在,春寄故人不到,寂寞听疏钟。

木末见江去,无雪著渔翁。

词舂容,歌慷慨,语玲珑。

岁云暮矣相见,明日是东风。

远想使君台上,携手与人同乐,中夜说元龙。

世事无足语,且看烛花红。

年三十儿。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

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早先宫廷在这之前就会放花炮,自腊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腊月三十儿晚上最盛。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八大祥”等店铺,会专门雇人燃放各式花炮,花炮愈盛,愈象征着买卖兴隆。

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虞美人(自兰陵归,冬夜饮严州酒作)》

(宋)葛胜仲

严陵滩畔香醪好。遮莫东方晓。

春风盎盎入寒肌。

人道霜浓腊月、我还疑。

红炉火热香围坐。梅蕊迎春破。

一声清唱解人颐。

人道牢愁千斛、我谁知。

 

《好事近》

(宋)程大昌

腊月做生朝,只有南枝梅玉。

此外后生桃李,未舒英吐馥。

后园别自出神奇,现双松双竹。

报道前堂琴瑟,俱长生厚福。

http://y2.ifengimg.com/a/2016_03/21f829193bfcaa8.jpg

《生查子》

(宋)洪适

腊月到盘洲,寒重层冰结。

试去探梅花,休把南枝折。

顷刻暗同云,不觉红炉热。

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

 

《鹧鸪天(寿外舅)》

(宋)廖行之

腊月今朝恰一旬。梅花开遍陇头春。

篆烟起处人称寿,从昔家和福自生。

新喜事,得佳姻。贤郎顺妇正充庭。

从今更祝千千岁,要与邦人作典型。

 

《瑞鹧鸪(咏红梅)》

(宋)晏殊

越娥红泪泣朝云。越梅从此学妖颦。

腊月初头、庾岭繁开后,

特染妍华赠世人。

前溪昨夜深深雪,朱颜不掩天真。

何时驿使西归,寄与相思客,一枝新。

报道江南别样春。

http://y1.ifengimg.com/a/2016_03/58b2d25aca96a45.jpg

资料图

《渔家傲》

(宋)欧阳修

腊月年光如激浪。

冻云欲折寒要向。

谢女雪诗真绝唱。无比况。

长堤柳絮飞来往。

便好开尊夸酒量。

酒阑莫遣笙歌放。

此去青春都一饷

休怅望。瑶林即日堪寻访。

 

《渔家傲引》

(宋)洪适

腊月行舟冰凿罅。潜鳞透暖偏堪射。

岁岁年年篷作舍。三冬夜。

牛衣自暖何须借。

滕六晚来方命驾。

千山绝影飞禽怕。

江上雪如花片下。宜入画。

一蓑披著归来也。

 http://y1.ifengimg.com/a/2016_03/272b3b1b254d80c.jpg

《望江南》

(宋)吴潜

家山好,好处是安居。

无事不须干郡县,有余但管济乡闾。

及早了王租。

随日力,也著几般书。

静里精神偏爽快,闲中光景越舒徐。

腊月尽工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