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山水之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我们不妨读着诗去寻觅那诗中的风景吧!

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金陵凤凰台,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凤游寺与凤凰台毗邻,因年代久远,凤凰台、凤游寺的遗址已荡然无存。相传南宋刘宋元嘉年间有3只五色大鸟集于江宁之山,时人以之为凤凰,遂称该山为凤台山,因山筑台,称之为凤凰台。
相传南朝时候因有凤凰飞到此山,后人就在山上筑了一座台并命名为凤凰台。凤凰山也因而得名金陵凤凰台位置极佳,可以充分领略壮观的大江风貌,李白有诗说“极目烟波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时留下的优美绝唱,凤凰台也因此而闻名遐迩。然而,世事变迁,古凤凰台早已难寻其迹,有诗无台一直是千古憾事。
因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金陵凤凰台遂名声大噪,南京也产生了不少以凤凰台为名的建筑。李白这首关于南京凤凰台的诗,广为流传,所以是最为著名的凤凰台,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溪亭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法,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做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词中提及的溪亭,为山东济南名泉。苏轼之弟苏辙曾在济南任职,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可见溪亭既为泉名,亦为地名。在济南城西,所濒之湖,时称西湖。苏辙又有《和李诚之待制燕别西湖》诗,序文中说:“于是数与其僚燕于湖上。”湖上可燕饮,当有亭子,此词“沉醉不知归路”,可见荡舟前曾在溪亭燕饮。
崇宁元年(1102)七月,李清照父李格非因党争被罢官,有可能居住济南,李清照可能在此时归宁而泛舟西湖。另外,大观二年(1108),李格非曾游济南佛慧山,并作《历下水记》,可见当时已确实家居济南,当时李清照居山东青州,相距不远,可能来济省亲,其间有可能泛舟游湖。其他时间清照是否有可能居于济南,则未见于文献记载。

溪亭泉又名王氏溪亭泉,因附近亭阁泉溪而得名,位于珍珠泉东8米处。池长2米,宽1.8米,深2米,以自然石砌岸,南、北、西三面绕以石雕护栏。东面为山石叠成的假山,古朴自然,山石上镌王讷(墨仙)题写的“溪亭泉”三字。
曾列为金、明、清三代
七十二名泉。现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溪亭泉在人们的心中,必定与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联系在一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品味着杰出的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遐想着当年溪水潺潺,亭台楼榭,有位佳人,荡舟溪亭泉中。
现今位于珍珠泉旁的溪亭泉,已经没有了女词人当年争渡的溪流湖泊,仅留一方泉池。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
大明湖,水面广阔可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明朝诗人王象春在所著《齐鲁——济南百吟》中描写了当时这一带泉水旺盛的景象“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尾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
渭城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王维画像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1907年,法国人沙畹拍摄的咸阳钟楼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

咸阳凤凰台
咸阳境内的乾陵举世闻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夫妇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昭陵(唐太宗墓)、茂陵(汉武帝墓)、阳陵(汉景帝墓)等27座帝王陵墓和256座陪葬墓,形成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的帝王陵墓群。还有郑国渠渠首遗址、彬县大佛寺、唐昭仁寺大殿、杨贵妃墓等。咸阳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咸阳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秦为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

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次畿。五代、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设道,咸阳归关中道管辖,不久废道直属陕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属咸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早在五六千年前,咸阳就出现了原始社会村落,进入阶级社会后一直是商周重地,西周建立沣镐二京,咸阳仍是京畿之地。公元前221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使咸阳赢得了“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咸阳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大都市之一,成就了影响后世的周秦雄风。

咸阳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都城和京畿重地,被众多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帝王将相的陵墓多达近千座,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时代跨度之长,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帝王陵墓27座,五陵原上9座形似金字塔的汉代帝陵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恢弘,时代序列完整,因其形似覆斗,酷似埃及的金字塔,因此在2002年全国旅游知名品牌评选中,咸阳被评为“中国金字塔之都”知名品牌。众多帝王将相的陵墓中埋藏着不计其数传世文物和稀世珍宝,因此,咸阳也被称为“中国地藏博物馆”。

咸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勤劳智慧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昭陵的70余通书法名碑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被列为国宝的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简洁粗犷,创意大胆新颖,刻功精准细腻征服了无数专家和游客。昭陵六骏用高超的雕刻艺术记录了唐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千古功勋,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后稷教稼台犹如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农业史书,记载了炎黄民族发展农业、树艺五谷远在世界各国之先的光荣历史。咸阳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彬县大佛寺主尊大佛高20米,为西北第一大佛,西北民间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彬县有个大佛寺,把天磨得咯吱吱。武功县报本寺、长武县昭仁寺等,都是规格极高的皇家寺院。另外还有西北最高的砖塔一崇文塔、西北最高的铁塔一北杜铁塔等一大批佛塔,以及大量的宗教石刻,都是极其宝贵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旅游资源。三原城隍庙、咸阳博物馆都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
咸阳古凤凰台的精美雕塑
乾陵雄姿
城隍庙

阳关
题《阳关图》
谁画阳关赠别诗?断肠如在渭桥时。
荒城孤驿梦千里,远水斜阳天四垂。
青史功名常蹭蹬,白头襟抱足乖离。

陆游画像
这是
陆游写的一首题画诗。作者从反问入诗:全谁画阳关赠别诗?然后用“断肠”二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提到阳关,人们自然会想到唐朝诗人
王维的《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所以作者说“断肠如在渭桥时”。从这两句可以猜想到《阳关图》画面肯定是送别场景。
陆游对画面上景象也有描写:“荒城孤驿梦千里,远水斜阳天四垂。”这一联写景,然后转入抒情:“青史功名常蹭蹬,白头襟抱足乖离。”慨叹自己碌碌无为,为什么呢?“山河未复胡尘暗,一寸孤愁只自知。”原来是因为山河被异族侵占,自己不能为收复失地而“
孤愁”。
这首诗从唐人那种单纯的离别愁绪中升华出来,转而抒发爱国情怀,这是
陆游的高明之处。
陆游被成为爱国诗人,由此可见
名不虚传。
阳关,
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一般来阳关之前,并不知阳关和玉门关是什么关系,只是在唐诗中知道了这两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名字。一是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知道了阳关,另一是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知道了玉门关。
阳关、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连欧亚。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
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
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
地图可以看出,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
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
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
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
长安的。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这里沙丘纵横,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为“古董滩”。在古董滩沙丘之间的砾石平地上,散布着许多古代的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分布广泛,随手可捡。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除此之外,这里还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古董滩面积约上万平方米,面积大、散布文物丰富。
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勘察古董滩四十道沙梁后,发现了大片版筑遗址。经挖掘、测量,这里的房屋基础排列清晰整齐,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还出土了大批遗物。从遗迹及文物分布来看,在古代这里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此挖掘发现与《新唐书·地理志》及敦煌遗书《沙洲图经》等史料记载的汉代阳关位置相符合,考古学家根据史料考证,认为古董滩就是古代阳关的关城所在地。至于阳关何时何因被掩埋,至今还无从考证。
《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乘着一艘小船行在京口瓜洲的长江水上,回望过去,他的家乡就在几重山以外。诗人看着这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突然对大好的前程意兴阑珊,人还未离去,他就开始想回家了,明月啊,你何时照我回乡?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故居,因作此诗。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千年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瓜州

京口瓜洲无时不在的江南诗意,在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就能体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实景: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路口,镇江的故事总是和水脱不了干系。
清张崟《京口三山图》(部分)此幅《京口三山图》,山石有石田之沈郁厚重,而树木布景房舍则有文徵明的幽淡疏寥。此卷所画镇江的北固山、金山、焦山,三山为镇江之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长江畔的京口三山,如此多的墨宝,如何不得盛名。京口向以“第一江山”名天下。李白、白居易、杜牧、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篇。

镇江不仅以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镇江的千年根脉,就是那背山临江、曾经沧海的西津古渡。这个依蒜山而立、航路四达的渡口,最初是一个古老的军港。相传三国时,周瑜曾驻扎水师,甚至“火攻赤壁”的计谋,也是在此与诸葛亮议定的。如今英国领事馆旧址、货栈商铺洋行旧址、税务司公馆旧址等,再现了开埠通商后中外客商纷至沓来的镇江历史缩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