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粹 传世名画(1)原始的中国绘画

标签:
中华国粹传世名画(1 |
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先的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
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 |
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由游牧、游耕而转入定居为主,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彩陶乃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其彩绘大致可分为图案、图画两类。 |
图画有穿衣的人物、野禽、奔鹿、游鱼、伏龟等,形状生动,明快活泼。如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口内绘有3组相同的舞蹈人物,每组5人,手挽着手,面向一致,足下四道平行带纹,代表地面。如果盆中盛有清水,微微晃动,则舞姿似动非动,更加绰约多姿,奔放灵动,富有节奏美感,堪称我国原始绘画中的上乘之作。 |
|
《人物御龙图》帛画正中绘一有胡须的男子,峨冠博带,上遮华盖,侧身驭龙。龙身前下方有一大鱼开道,龙尾立一白鸟护卫,显示主人的华贵。全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采,尤其是配长剑,执缰绳的姿式,颇有大丈夫气概。线条亦有轻重刚柔之变,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潇洒自如。可以说,我国绘画人物的民族传统风格,至此已经形成。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先秦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虽然当时漆画主要为装饰图案,但其主体部分,却多表现为有明确意义的图画。作法与帛画一脉相通,用毛笔画成。如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内棺漆画,绘有龙纹、凤纹,或绘有鸟首蛇身,人面鸟身、人身鸟身、人身兽头等灵怪形象,以表示墓主得到神物的护佑。这些漆画构成严谨,线描匀称健劲,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而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画《舞乐图》,笔法粗细不一,或平涂,或仅有轮廓,显得较为洒脱灵动。 |
湖南长沙子塘出土的西汉漆画《漆奁车骑出行图》,以黑、灰、绿等色在红底上作画,画的是贵族出行内容。此图采用“没骨”法,大面积涂抹,许多地方一笔画成而不重复填笔。画面用色明快,笔调生动活泼,挥洒自如,气氛热烈。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细,而且也讴歌大自然的老庄思想亦占有一席之地,这就为今后山水画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
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进入统一的封建社会,国势强盛,统制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坛庙、衙署、宅邸、祠堂、墓室等,秦咸阳宫,汉麒麟阁、云台、鲁灵光殿等,皆绘有气势恢宏的壁画,描述神话传说,标榜名将功臣,宣扬孔孟儒学,不一而足。惜代久年湮,几无遗存。如今仅有汉墓壁画幸存于世,散见于河南洛阳八里台、河北安平逯家庄、辽宁金县营城子、山西平陆枣园村、内蒙古和林格尔等地。 |
这些壁画大多缅怀墓主生前显赫的生动场景,带有写实色彩,如墓主出行、行猎的威仪,居家宴乐、迎宾的盛况仕途升迁的荣耀等;也有的壁画描绘神话传说故事,祈求墓主升入极乐仙境。 |
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当数帛画,而其中最令人动魄惊心的便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字形“非衣”,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 |
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代,人们用有画像的画像石、模印烧制的画像砖建造墓室、祠堂、石阙等,装饰建筑,炫耀地位。其大致分布在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的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一带。 |
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作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这些坚硬砖石而留下的艺术珍品,至今仍以其独特的特色而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显示不朽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