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12名人名字图解
一、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得名“丘”的缘由主要有两种说法。《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圩,读wéi,义同“凹”,即中央低而四周高。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出生时头顶上有个小“凹”,因而名“丘”。为什么头顶上有个小“凹”就取名“丘”呢?因为古代“丘”也有“中间低四周高”的意思。第二种说法是,鲁国有座尼丘山(在山东曲阜东南),孔子出生前其母曾“私祷于尼丘之山”,孔子因而名“丘”,字“仲(孔子排行老二)尼”。此说源自《孔子家语·本姓解》。
二、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以德行著称,被后人尊为“复圣”。颜回名中的“回”的意思是: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关联。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三、扁鹊
扁鹊是古代名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等,切脉术的创制人。“扁鹊”名字的由来有两说:相传黄帝时有名医扁鹊,此“扁”为姓。又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因医术精湛,治病多奇效,世以上古之扁鹊为比,也号称“扁鹊”。则此“扁”非姓。
四、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后世尊为“兵圣”,有《孙膑兵法》传世,被历代兵家称道的“围魏救赵”就是他的军事杰作。“膑”字的来历是:孙膑是孙武后裔,齐国人,名字失传。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国将帅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剜去膝盖骨),后人因而以“孙膑”称之。
五、华佗

华佗是古代名医,东汉沛国谯人,发明“麻沸散”,首创麻醉外科手术,后为曹操所杀。华佗,本名旉。据学者研究,“华佗”本是梵语,意思是“药”。因华佗医术高明,人们便称他为“华佗”,有尊其为“药神”之意。
六、王维

王维名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摩诘”的由来是:王维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此时佛教盛行,王维受佛学影响颇深。有部佛经叫“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王维字“摩诘”,与其名“维”组合起来正好是这部经典的名称。王维的名字,正好折射出他的佛教信仰。
七、张九龄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是盛唐前期著名诗人,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有人说,张九龄自小聪慧,有“神童”之称,九岁时便可赋诗作文,因而得名“九龄”。这种说法不见文献记载,当是现今“小说家”附会之言。张九龄,名九龄,字子寿。九,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多数,也与“久”通用;龄,年龄、年岁。“九龄”的意思如同“长命百岁”,反映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寿”中,寿,长寿也。
八、苏轼、苏辙
http://pic2.xilu.com/xilu/junshi/upload/200911/20091111114614398.jpg
苏轼

苏轼、苏辙两兄弟,与其父苏洵,都是宋代大文豪,并称“三苏”。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其中的含义是:苏轼,名轼,字子瞻;苏辙,名辙,字子由。苏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轼(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没有轼,车也不是完整的车了。苏洵给苏轼取名“轼”,是希望他不忽视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外饰”之物。所有的车都会留有车辙,但在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份。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也不至于有祸。给苏辙取名“辙”是希望他平安免祸。
九、岳飞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大家都很熟悉,姓岳,名飞。据记载,他得名“飞”有个有趣的故事:《说岳全传》中说,大鹏金翅鸟因在佛祖座前嫉恶如仇,啄死女土蝠,被贬往东土投胎,生为岳飞,所以名飞(大鹏展翅飞翔)。《宋史·岳飞传》:“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说岳全传》的说法当然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宋史·岳飞传》的说法其实也不一定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所以,这两种说法,我们都只能当作“有趣的故事”。
十、米芾

一般读者都知道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似乎有许多人不会读他的名字,有读“米fú”的,也有读“米fèi”的,还有读“米shì”的。“米芾”的“芾”究竟如何读呢?将“芾”读成shì,是将其下半部分“巿”误认成“市”所致。“芾”确实可以读fèi,用于双音词“蔽芾”,意思是“小”,但此义一般不用于人名。“米芾”的“芾”应读fú。据史书记载,米芾,初名米黻(fú),字元章。“黻”与“章”都是古代官员礼服上的杂色花纹,半青半黑是谓“黻”,半赤半白是谓“章”。由于在古代“黻”“芾”二字可以通用,“黻”的笔画比“芾”多,写起来不方便,“米黻”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米芾”。可见“米芾”的“芾”应读如“黻”。
十一、唐伯虎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你知道他取名的缘由是:唐伯虎是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干支纪年这年是庚寅年,故名唐寅。寅属虎,加上排行老大,所以字伯虎。
十二、林则徐

林则徐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因“虎门禁烟”而名垂青史,关于他的名字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据说,林则徐的父亲是位私塾先生,他对当时为官清廉而颇有作为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十分敬佩。他儿子诞生时,正巧徐嗣曾路过,心里十分高兴,认为是吉兆,于是便给孩子取名“则徐”。“则”是效法的意思,“则徐”就是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像徐嗣曾那样做官——为官清廉,为民办事,做一个为老百姓所拥戴的好官。

中国现代12名人名字图解
一、夏丏尊

夏丏尊是现代著名教育家,翻译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他原名夏铸,后来改名为“夏丏尊”。 夏丏尊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在教育界名气很大。1912年,社会上盛传要进行普选,夏丏尊不愿当选,便改名“丏尊”,以代替读音相近的“勉旃”(旃,音zhān,是之、焉二字的合读。“勉旃”即劝勉努力的意思),有意让选举人在填写“丏”字时误写为“丐”而成废票。虽然此后并未真的实行普选,但他的名字就此改了过来。
二、刘半农

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成了广为传唱的的经典情歌。他名夏,初字“半侬”,后改为“半农”。1912-1917年,刘半农在上海发表了几十篇通俗小说,内容包括言情、侦探、滑稽等。为迎合读者,他给自己起了几个艳俗的名字,如半侬、寒星、范瑞奴等,其中“半侬”用得最多。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给刘半农极大震动,他决定抛弃旧文学投向新文学。1918年1月,他开始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正式署名时,他毅然将“半侬”改为“半农”,以示与过去决裂。
三、郑振铎

郑振铎是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振铎”其名源自《周礼·夏官》:“司马振铎,群吏作旗。”铎,有舌的大铃。“振铎”是宣布政令时摇铃以警示民众,后引申指从事教化工作。
四、戴望舒

1928年,现代诗人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一诗发表,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美誉。
“望舒”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神,后来也用以指月亮。1933年戴望舒诗集《望舒草》出版。“望舒草”,即望舒荷,会随着月亮的出没而时舒时卷。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载:“(望舒草)其色红,叶如荷,近望则如卷荷,远望则如舒荷,团团似盖。亦云,月出则荷舒,月没则叶卷。”
五、周立波

作家周立波曾创作过《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作品。他原名周绍仪,后改名为“周立波”。周立波是湖南人,早年在徐特立、周扬等的影响下思想进步,积极革命。他不仅是作家,还是翻译家。“立波”为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译音,寄寓了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六、闻一多

闻一多曾用名多,又改名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多。在清华读书时,同学给他起绰号“one
two”(一、二)或“widow”(寡妇)。他曾对同学表示想改一个简单的双名,不要光叫“多”。同学半开玩笑地建议他在“多”前面加个“一”字。他听后十分高兴,说既好写又易记,遂改名“一多”。
七、王云五

王云五是现代出版家,四角号码检字法就是他发明的。王云五原名云瑞,后改为“云五”,取自“日下现五色祥云”的典故。《宋史·韩琦传》:“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云五”即“五色云”,意谓前途远大。
八、郭小川

著名诗人郭小川原名郭恩大,后改名“郭小川”。据说,改这个名字,和他偶然想到的一支笔有关。郭小川改名之前已经开始发表诗歌,但并未引起反响。他参加八路军后,偶然得到一件战利品——钢笔。这支钢笔上刻着的“小川”两字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觉得湍湍流淌的溪水不舍昼夜,给人的感觉是清纯、自然、明净、欢畅,好的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从此,他就改名为“小川”,逐渐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上的大诗人。
九、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绍钧,曾取字秉臣,后改为圣陶。“秉臣”与“圣陶”都和“钧”有关。叶圣陶上小学时,据《诗经》诗句——“秉国之钧”(意为秉持国政。钧,量器,喻国政),取字“秉臣”,意含爱国。上中学时,辛亥革命爆发,皇帝被推翻,以“秉臣”为字不合时宜,遂从师命改名为“圣陶”,取“圣人钧陶万物”之意。“钧陶”指用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制造陶器,比喻造就。
十、陈伯吹

陈伯吹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原名陈汝埙。将“陈汝埙”改名为“陈伯吹”,其根源来自《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xūn):陶土烧制的乐器;篪(chí):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以“伯埙仲篪”赞美兄弟和睦。
十一、邹韬奋

邹韬奋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的改名,后来成了他的真名。邹韬奋曾对人说:“韬”就是“韬光养晦”,“奋”则是“奋斗不懈”,含有自勉的意思。
十二、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改名为李四光是因为一次有趣的笔误。 李四光14岁时获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就将“十”字加笔改成了“李”,但“四”字却无法再改。“李四”不好听又没有意义。他无意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几个大字,便在“李四”后加一“光”字。从此,他便改叫“李四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