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
(2013-11-22 16:17:30)
发表于2008年3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学前系 张淑琼321017)
[摘要]音乐欣赏在幼儿园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让幼儿来欣赏音乐,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呢?研究表明幼儿欣赏音乐和成人有所不同,本文从幼儿音乐欣赏的特点和幼儿园音乐欣赏的一些现状来分析,对幼儿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音乐欣赏 音乐感受力 音乐表现力
About How to Improve Children's Musical Se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During Their Music Appreciation
Abstract: Music appreci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how to improve kids’ aptitude of
music recep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is still a question. So this
paper is intending to provide some ideas to improve kids’ aptitude
of music recep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kids’ music apprec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kids’ and adults’ music appreciation, and on the
person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bout music
appreciation in kindergarten.
Key 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aptitude of music receptiveness;
aptitude of music performance
音乐是人类心灵深处情感的溪流,音乐是一种美的再造,是人生命中的一盏旋转彩灯,美丽又色彩缤纷。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曾经在其重要著作《节奏、音乐和教育》中说:
“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乐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艺术,而音乐欣赏不仅可以使儿童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发展他们的想象、记忆和思维,而且还能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儿童听觉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儿童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以及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已经得到重视,但是无论从材料的选择还是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有很多误区,绝大部分幼儿园的欣赏活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镜头一:欣赏乐曲《梨子小提琴》,孩子们整整齐齐地坐在位置上,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老师听着音乐,看似很认真。听完一遍后教师提问:听到了什么?可是孩子们没有反应。接着,教师就开始抑扬顿挫地讲起乐曲的内容。
镜头二:欣赏乐曲《小鱼和水草》,教师在让学生倾听第一遍时就开始跟随着音乐做动作,老师的动作很优美,小朋友们“看”得很认真。欣赏第二遍时小朋友在教师地带领下跳起舞蹈。
分析:以上的两种情况在幼儿园当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镜头一中教师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没有考虑孩子的主体性,孩子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出,并不是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孩子要把所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教师要想办法提一些具体形象的问题来改变这一现象,而不是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们。镜头二的孩子们在做动作时可能对乐曲的节奏和速度会有一定的感受,但是没有真正欣赏过乐曲,而且动作和感受都缺乏个性化。事实上欣赏音乐是个体活动,聆听同一乐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感悟。也许是个人的思想、情感、个性、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由于人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使得音乐的表演活动表现出个体的差异。以上两个镜头说明教师在设计和实施音乐欣赏活动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意味着让儿童亲自到音乐活动中去获取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
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让儿童通过识记和练习来继承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音乐文化。这与达尔克罗兹所倡导的“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进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动机”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对于如何欣赏音乐这一问题,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他的名著《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提到,一般人听音乐的方式,可以从他投入的深度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从音乐的感觉面来听,二是从音乐的情感面来听,三是从音乐的理论面来听。在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一书也曾提到,音乐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和理解提高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又很难截然分开,因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突出特点,然而,每个阶段都不会排斥其它阶段的特点,它们必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既互相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发展过程。
另外,在张前的著作《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对于音乐欣赏的方式分为纯音乐式与综合体验式、侧重作品式与侧重表演式、刺激式与背景式六种。纯音乐欣赏的特点是要求欣赏者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音响形式方面,而综合体验式则是一种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体验的欣赏方式,它不仅注意倾听音乐的形式方面,同时还把注意力放在音乐内涵的体验上,运用想象去追寻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这两种音乐欣赏的形式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角度来讲的,是侧重作品式的欣赏。随着人们欣赏经验的丰富,欣赏者对于不同的表演处理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侧重于表演式的欣赏了。侧重表演式的欣赏是对音乐作品本身有充分领会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侧重作品式欣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刺激式欣赏是指欣赏者不带有任何主动的想象和思维,任凭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和节奏对于听觉神经的冲击,从而获得某种生理的快感,如摇滚乐就提供了这种刺激源。而背景式欣赏则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不是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这两种欣赏方式并没有以获得审美体验为目的,所以是非审美、非艺术的欣赏方式。
根据上述欣赏教学过程的特点与欣赏方式的种类,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笔者在与幼儿园教师们探索中总结出几种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一些做法:
一、以兴趣为动力,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兴趣一般由低到高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有趣阶段、乐趣阶段及志趣阶段。有趣阶段的兴趣是一种不专一、不稳定的兴趣;乐趣阶段的兴趣相对专一而稳定,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愿意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他们还能从中找到乐趣;志趣阶段的兴趣是高水平、较为专一、稳定的兴趣。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卡斯基认为:引起孩子音乐的兴趣,使孩子们喜欢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从音乐欣赏学习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丰富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孩子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因此,激发、培养孩子稳定的音乐兴趣,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品质的养成。
再有,针对孩子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理解乐曲的律动性活动,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丰富的律动活动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展现音乐,表现对乐曲的感受。律动可以让孩子在充满动感的音乐世界漫步,从而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进一步将音乐欣赏学习的过程变为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以倾听音乐为主,强调孩子的情感体验
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可以用倾听、理解、创造性表现来描述。倾听不仅需要有注意的参与,而且往往还需要有情感的参与。倾听的态度、习惯与能力不仅是欣赏音乐的基础,而且也是积极的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首先要吸引孩子安静地注意倾听音乐,为孩子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美提供机会。孩子在仔细倾听的过程中会发现音乐的强弱、高低、快慢的不同。通过欣赏可使孩子了解音乐不同的情绪类型,有的安静柔和;有的欢快活泼;有的雄壮有力;有的诙谐风趣。这会使孩子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音乐的变化多端,从而激发孩子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使孩子产生听各类音乐的愿望,并对音乐喜欢而又敏感,产生与音乐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发现音乐的美妙。幼儿园的一些欣赏乐曲有时是由老师自己弹奏的,当音乐从老师的口中、手中流出时,孩子们会将对老师的那份感情涌入音乐之中,将对老师的喜爱注入到对音乐的喜爱之中,从而进一步对音乐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经常会选择一些短小的、有趣的或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这样使孩子在倾听音乐时易产生兴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来感受和表现他们所理解的音乐。
在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同时,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让孩子们渐渐地学会听辨、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不仅仅满足于音乐的好听,而是将幼儿注意力投入到音乐形象与性质及音乐作品的喜、怒、哀、乐的内容情感之中,幼儿渐渐会将音乐的性质与音乐所描绘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将孩子从随意听音乐带入了试图听懂音乐的阶段,因为这些难易适当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孩子在欣赏时听听、唱唱、跳跳、演演,使孩子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以多种感官参与为辅,提高孩子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学习心理学也指出,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信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这意味着在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借助听觉以外的其它感官通道,并发挥听觉与其它感觉的联合作用,共同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孩子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相对于成人的音乐欣赏来说,
孩子由于其心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欣赏还处于浅表层次,必须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在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段声音很低沉笨重、速度又较缓慢的音乐,不一定能吸引学生,但让他们同时观察动画中的笨狗熊有节奏的随乐走路的录像或让孩子们随着音乐模仿大狗熊走路的动作时,他们就来劲了,并且很快就记住了这段音乐。再有,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人肌体的律动有共同内在联系。孩子们在听到音乐时会感到愉快、振奋、悲伤等,在不知不觉中会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通过这些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乐曲的旋律与学生身体动作律动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他们良好的音乐感,正如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教学。通过将音乐与运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让孩子把对乐曲的体验先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将音乐表现中的诸多要素与孩子运动的能量、时间、空间相融合。你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着听一段描写小鸟的音乐,他不一定能理解,但假如同时让他们学做小鸟飞翔的样子,或许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说明了,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和欣赏音乐的话,就能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例如欣赏乐曲《拨弦》的时候,老师将这段音乐作品编成一个关于小动物跟着老狼悄悄走进黑森林的故事,配合给予背景图。于是在故事的引入下,孩子们很自然地带着他们关心的问题去仔细听赏音乐,寻找音乐中的变化(重音),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在感受的基础上辅以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一位小朋友扮演老狼,其余孩子扮演小动物,把学生完全从座位上解放出来,通过这样开放他们的各种感官通道,引导他们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综合体验,使得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更深刻、更生动和更形象。
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孩子表现音乐、施展个性和才华的机会
在孩子喜欢听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活动给予孩子一个极为自由和宽松的表现音乐的机会。在前不久,一次外出听课的时候,看到了上海音乐幼儿园的大班孩子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出色表现,着实让在座听课观摩的老师为之惊叹。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如此专注,并且有如此强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找到了执教的老师请教,从她那里了解到他们幼儿园的一些做法,使笔者茅塞顿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形式表现对音乐的感悟和想象。有时孩子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不仅可以是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清晰,还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时孩子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根据个人的想象大胆地设计各种肢体语言,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此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图谱、用线条来表示他们所听到的音乐,还可以用图画、打击乐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孩子从听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再听音乐的不断反复中,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逐渐提高。以上的一些做法和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相互吻合,奥尔夫先生在他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谈到,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因此,音乐学习的最好途径是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绘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绘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主编: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张前著:《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3、张俊\郭爱民等主编: 《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许卓娅: 《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学前教育,1999年第6期
4、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妲娜等主编:《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杜,1999年版
6、黄莉莉主编:《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7、蔡觉民\杨立群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杜,2000年版
8、刘沛著: 《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9、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杜,1993年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