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分类
(2010-12-07 21:40:15)
标签:
动作技能层次领域目标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
在认知领域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进行理性的、系统思维的能力。认知领域涉及对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布卢姆将这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而各级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
1.第一级水平:知识
知识就是指记忆所学教材。可再分类为:
(1)具体的知识。指教材中个别的、能被分离部分的记忆,是抽象水平最低的材料的记忆。包括:
术语知识。例如:知道学科词汇的一般含义。
具体事实的知识。例如:了解学科内容中关于时间、事件、人物、场所等的知识。
(2)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这是教材内容中关于组织、研究、判断、批评的方法的知识。是介于具体事实知识与一般知识之间的媒介水平上的抽象知识。包括:
惯例的知识。例如:掌握语言学科中的语法、文体;数学、理化等学科中一些字母的公认含义等。
趋势和顺序的知识。这是与时间有关的现象的过程、方向、变化的知识。例如:懂得人类的进化、自由落体现象等。
分类和类别的知识。例如:生物分类的知识、数的分类的知识、文体分类的知识。
准则的知识。例如:运算法则、各种文体特征等用于测试、判断的知识。
方法论的知识。例如:解方程的步骤、某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知识。
(3)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是学科中抽象化结构化了的理论和概念,是属于抽象水平、复杂水平很高的知识。包括:
原理和概念的知识。例如:生殖和遗传的生物规律、牛顿三大定律、数学的公式和定理等知识。
理论和结构的知识。例如:几何的公理体系、三角函数中乘法公式及其推论之间的关系、化学元素的族系等知识。
2.第二级水平:领会
领会就是指对学习内容最低层次的理解。再分类为:
(1)转化。就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学习的内容,以表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等、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
(2)解释。是指对学习内容的说明和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的概括、对某一物理定律的说明等。
(3)推断。就是根据学习材料所描述的趋势、倾向或给出的条件作出估计或预测。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地理中根据湖的纵截面图判断咸水湖或淡水湖等。
3.第三级水平:运用
运用就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外语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4.第四级水平:分析
分析是把所学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并明确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构成的方式。再分类为:
(1)要素分析。是要求学生把所学对象分解成可鉴别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析等。
(2)关系分析。要求学生弄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结合关系。例如:分析应用题中所给出的条件与所求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等。
(3)组织原理的分析。它要求学生识别把所学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组织原理、排列和结构。例如:语文课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出“段落提纲”或“结构提纲”或“对比提纲”、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在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对运动分类等。
5.第五级水平:综合
综合是要求学生将若干分散的知识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再分类为:
(1)进行独特的交流。是指用语言或文字将自己的观念、情感或经验传达给他人。例如: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的作文、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述等。
(2)制定计划或操作程序。是指制定计划或实施方案。例如:独立设计物理或化学实验方案、制定学科兴趣小组一个课题的学习计划等。
(3)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是指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间的抽象关系或提出假说。例如: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6.第六级水平:评价
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对有关的学习内容或方法做出价值判断。再分类为:
(1)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及其他内在准则来评价内容的正确性。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能判断自己所写的作文是否切题等。
(2)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是指根据选择出来或回忆出来的标准进行判断。例如:根据教师给出的标准来评价一篇文章、根据事先拟定的标准来评价一次讲演等。
(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在情感领域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涉及到对事物的注意、重视、确定自身的态度及价值观等目标。克拉斯沃尔等人将这一领域分为五个层次:
1.第一层次:接受
接受是指学生对某些现象或刺激予以注意或愿意接受。可再分类为:
(1)觉察。是指学习者意识到了某些事情。例如:觉察到教师提高了声音强调某一个知识点、觉察到化学试验中反应物颜色的变化等。
(2)接受的意愿。是指对提供的刺激不回避的最低限度的容许。例如:并不喜欢外语课但还能听得下去。
(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是指学生能对某种刺激进行内容和背景的区分,选择并注意自己喜欢的刺激。例如:注意到教师朗读的散文的韵律和其中优美的词句。
2.第二层次:反应
反应是指一种伴随着行为的主动接受。可再分类为:
(1)默认的反应。是指学习者虽然作出了反应,但未必全面接受。例如: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多,但还是完成了。
(2)愿意的反应。是指学习者通过选择作出的自愿的反应。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参考书。
(3)满意的反应。是指伴随着满足感、愉快、兴奋等情绪的反应。例如:喜欢听音乐、喜欢看小说。
3.第三层次:价值的评价
价值的评价是指对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行为所能产生的作用作出判断。可再分类为:
(1)价值的接受。是对事物、现象的一种最低水平的确信。例如:愿意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2)对某一价值的偏好。是指学习者对某一价值的信奉达到了追求、寻找、要求得到的地步。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
(3)信奉。是指对事物毫不怀疑的确信。例如:认为正直的人就不能说谎。
4.第四层次: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是指把内化了的价值组成一个体系,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建立主要价值和普遍价值。可再分类为:
(1)价值的概念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问题的抽象与概括,确定了所获得的价值与原有价值或将要获得的价值之间的联系。例如:通过阅读伟人传记,对伟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
(2)价值体系的组织。是指学习者将所获得的各种价值组织成一个有序的复合体。例如:通过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步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第五层次:价值体系个性化
价值体系个性化,是指所获得的价值观形成了个体有层次结构的价值体系,并在个体的行为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可再分类为:
(1)泛化心向。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持有一种稳定的、一贯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反应的心向。例如:认为公民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2)性格化。是指以一切已知或可知事物为对象的,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字宙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例如:人的良心、人生哲学。
(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这一领域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性的分类,但美国的安妮塔哈罗女士的分类较有影响。她把动作技能领域分成六个层次。
第一层次“反射动作”。
第二层次“基本基础动作”。
这两个层次的动作技能是非习得性技能,故在教学中不设定此类目标,下面主要介绍后四个层次的目标。
第三层次:知觉能力。
知觉能力是指对环境中刺激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做出相应调节动作的能力。包括动觉,如保持身体平衡;视听觉辨别、触觉辨别、眼手和眼腿协调动作,如踢球、接球、平衡、旋转等。
第四层次:体能。
体能是指形成高难度动作所不可缺少的身体机能特征。包括动作的耐力、力量、灵活性和敏捷性,构成体育训练中的基本内容。
第五层次:技巧动作。
技巧动作是指熟练完成动作的能力。包括简单适应技能、复合适应技能、复杂适应技能,如体操、武术、球类运动中的技巧。
第六层次:有意沟通。
有意沟通是指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亦称体态语。包括表情动作和解释动作,如手势语、姿态、脸部表情、艺术动作和造型等。
以上介绍的目标分类理论对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应用时,应当考虑学科间的差异,知识自身的体系,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文化传统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国情,不能生搬硬套。
表7-1是各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结构。
|
表7-1教学目标分类结构 |
|||
|
第六级水平 |
评价 |
|
有意沟通 |
|
第五级水平 |
综合 |
个性化 |
技巧动作 |
|
第四级水平 |
分析 |
组织化 |
体能 |
|
第三级水平 |
运用 |
价值评价 |
知觉能力 |
|
第二级水平 |
领会 |
反应 |
基本-基础动作 |
|
第一级水平 |
知识 |
接受 |
反射动作 |
|
|
认知领域 |
情感领域 |
动作技能领域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