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语言教学观摩活动小结
(2010-12-05 21:17:20)
标签:
讲述语言活动精彩回放问题反思建议措施 |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重视支持幼儿语言环境的创设,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重视幼儿的早期阅读,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打开幼儿智慧的天窗。为此,我园近期开展了全园性语言教学观摩活动。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
一、精彩回放
(一)保教并重与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是领导班子的共识。一是抓全盘、把方向的李文洁园长,在百忙中心系保教工作,心系幼儿的全面发展,为这次语言教学观摩活动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建议各年级组推荐出来的优秀课,在全园各班进行巡讲,让每位教师和幼儿共同分享优秀课的成果。与此同时,她还亲自下一线听老师们讲课,对教师们在精神上既是鼓励,又是鞭策。二是主管教学业务的金石红园长亲自安排、亲自指导,亲临现场听课,与老师们共同研讨,使这次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有声有色。三是助理园长兼保教主任的杨小翠同志,身体力行,与老师们一起设计教学活动,研讨教法、学法,使得此次活动开展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二)勇于探索,敢于尝试。这次语言教学观摩活动,一改以往循规蹈矩、千篇一律讲教材的做法,大胆地尝试着走出教材,走进幼儿的一日生活。如中班年级组在选材上有所突破,选择了对“区域角活动”的讲述,开创了我园语言讲述活动的先河。此题材有新意,让幼儿有得看,有得玩,有得说。
(三)活动教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陶行知先生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本次活动本着“构建快乐课堂,把课堂生活化”的原则。因此,在本次活动的选材上保教室人员动了一番脑筋,让孩子说自己喜爱的玩具,讲自己活动的场所,道自己及“贝贝一日”的生活。生活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海洋,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四)语言教学模式的选择别具匠心。结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小班年级组选择了“谈活活动”的教学模式。谈话活动注重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围绕幼儿已有的经验的话题进行交谈,属于对话范畴,是各种交谈的汇集,正如人们一般交谈那样,不需要正式场合使用的规范严谨的语言,而是宽松自由不拘形式的语言,以说明白想法为准。所以小班幼儿谈话的主题是“我喜欢的玩具”。幼儿用描述性语言即可。中班年级组和大班年级组选择的是“讲述活动的教学模式”。讲述活动从编码的特点可分为“叙述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和议论性讲述”;从凭借物特点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和情景表演讲述”等。讲述活动是幼儿运用较正式的语言进行说话的一种场合。幼儿要慎重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话不能有很大的随意性,要经过较完善的构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完整的话来;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尽量注意正确性、准确性,合乎规则。因而中班幼儿讲述的主题是“我喜欢的区域角”活动,大班幼儿讲述的主题是“贝贝的一天”是看图讲述。三个年级组选择的教学模式和主题虽不同,但出发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启迪幼儿的智慧。
(五)教学情景游戏化。语言教学活动体现玩和学的融合。游戏化的教学情景比较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二班的董晓雅老师的导入环节,以玩具芭比娃娃为道具,老师以芭比娃娃的语气、动作、心情感染了幼儿,使幼儿对“区域角”活动兴趣盎然。使得幼儿在操作“区域角”的材料时,玩的得法,讲述时,讲得有条有理。这节活动课幼儿玩得快乐,讲得轻松,老师指导得到位。
(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增强课堂语言活动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活动流畅、有效。如大五班刘妮老师设计的看图讲述活动《贝贝的一天》的教学环节新颖,有创意。第一个环节听音乐,提要求;“把自己一天最想做的事画出来”。第二个环节老师让幼儿感知讲述对象时,将文字与图画相结合,且太阳的形状、光芒、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早
上
这四个时间词和四幅图片的巧妙结合,充分显现出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耳目一新,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讲述的兴趣,也符合幼儿认识汉字的特点。接下来让幼儿将8幅图片按出示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并用句式“因为……所以……”讲出自己的理由,幼儿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流畅而连贯。这个环节是开放的、自主的,摆法不一,但都合情合理,孩子们都能自圆其说,充分显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第三个环节是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老师示范性地讲述了一段话,并将承接词及承接句式:“先……接着……然后……最后……”引进了讲述活动,使幼儿讲的言之有序,且避免了语病的出现。第四个环节是扮角色迁移环节。幼儿们有的扮警察,有的扮厨师,还有的……幼儿们不仅装扮成他们的模样,还用新的讲述经验讲述他们一天的工作、生活。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七)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巧妙结合,提高了语言活动的有效性。语言活动中,一定分量在于教师的肢体语言的表达,教师运用了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带动幼儿动起来,说起来。如小二班的刘敏老师,在谈话教学活动中,小朋友说到自己喜爱的玩具是小猫、小狗、青蛙时,老师就与幼儿一起模仿其动物的叫声和姿态,声形并茂,情趣盎然,寓教于乐。幼儿们学得轻松,说得流畅,听得有趣。
(八)幼儿的词汇丰富,语言连贯。“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本次活动本着以积累幼儿词汇,丰富幼儿语言内容为前提,各年级组的老师们竭尽全力创设了一个个适合幼儿倾听、想象、交流的童话情境,幼儿仿佛置身其中。他们敢说,乐于说,并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如小班的幼儿用“美妙”来形容声音;中班的幼儿用“像坐火车”、“像坐火箭”、“像吃了棒棒糖”、“像吃了西瓜”来形容自己高兴的心情;大班幼儿用“像瀑布”、“像雪花”、“像圣诞老人的胡须”来形容“贝贝”刷牙时嘴边的泡沫,用“咕咕”这个重叠词来形容“贝贝”漱口时发出的声音,使人身临其境。在联想到“贝贝”在路途中看到的景物时,用拟人的句子“小草在跳舞”、“小鸟在歌唱”来衬托出“贝贝”上学的心情。在讲到“贝贝”吃饭的情景时,幼儿们用“津津有味”来形容“贝贝”吃饭的感受。在讲到“贝贝”踢足球没有踢进球门时,幼儿用“垂头丧气”形容“贝贝”沮丧的样子。幼儿丰富的语言和想象力让人惊叹。
(九)句式的习得,提高了语言活动的有效性。周尧克教授讲:“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儿童对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如:在这次活动中,小二班小朋友在以“我喜欢的玩具”为主题的谈话活动中,他们习得了“我喜欢
二、问题反思
(一)从语言教学活动的模式分析,老师们对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区分不清,将讲述活动与谈话活动混为一谈;将描述性讲述与叙述性讲述混为一谈。
(二)从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分析,孩子们的质疑问难策略和能力不具备。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环节中,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分析,老师们大都将语言活动与幼儿认识汉字割裂开来。“在学前阶段,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字的作用,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需要逐渐将汉语文字与其他符号区分开来,需要把汉语文字符号与其他文字符号区别开来。”这次语言教学观摩活动中,刘妮老师调动了幼儿已有的语言经验,将已有的“早上、中午、下午、晚上”语言经验与文字相对应,将图画、文字、语言经验相对应,使得讲述活动与识字活动相得益彰。
(四)从丰富幼儿口语的过程中增加幼儿对语言和语法的敏感性分析。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没有预设幼儿在这次活动中需要用些什么词将讲述对象讲具体,讲形象,因而幼儿的词汇量积累不够,讲起来干巴巴,千篇一律,全班一个面孔。周兢教授讲:“帮助幼儿扩展他们的口语词汇量,同时学到一些比较复杂的词汇,增加他们口语表达的丰富性”。
(五)从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分析:1、目标不够全面,太大,太笼统,缺乏针对性。如一位老师是这样制定的:“①能感受与别人交流、沟通的乐趣,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积极参与活动;③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这个目标简直是“清凉油”,哪节课,哪门学科都适用。2、活动目标不具体。例:一位教师是这样制定“我喜欢的玩具”这次谈活活动的目标的:“①在教师的鼓励下,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愿望,讲述自己喜爱的玩具;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③培养幼儿爱护玩具、整理玩具的好习惯”。看完这位老师制定的目标后,不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孩子什么?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没有制定。3、幼儿能力发展目标不具体。如:一位老师制定的“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看不出训练幼儿哪个方面或哪个口语、哪个词语、哪个句式。总之,可见,我们的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是胸中有数,不是深思熟虑,并没有吃透教材。
三、建议措施
(一)幼儿语言的积累,词汇量的积累应从小班抓起。
(二)幼儿语言的积累,词汇的积累应从一日活动抓起。
(三)语言训练应与认识汉字符号相结合。
(四)抓好每节语言教学活动,向有限的时间要质量。
(五)通过早期阅读活动,使幼儿习得最丰富的语言模式。
(六)语言活动渗透于各学科之中。
(七)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
(八)创建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九)融语言训练于游戏活动中。
(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