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张庆伟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异常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处理方法,如何合理利用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发,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关键词:异常现象
解决问题能力
化学学科美
自主学习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部分实验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操作不当、药品使用不合理等导致的现象异常;还有一类现象是合理的,但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有限,看到的现象与初中知识不符,我们不妨称之为“正常中的异常”。这些异常现象都是很好的“疑”,如果教师合理利用,可以从多角度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异常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程中易形成依赖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依赖父母、依赖老师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之一,比如在进行分组实验时,依赖小组同学,实验中出现障碍时,表现为不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而是直接询问老师。依赖心理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质疑的机会,异常现象的分析、解决便是很好的一种机会。以下是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1.有一次,在进行氢气的爆炸实验时,当我点燃了氢气,却没有发生爆炸,纸杯丝毫不动,我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用一张硬纸片轻轻挑动纸杯,与桌面产生了一点缝隙,瞬间“嘭”的一声,纸杯被高高弹起,学生们欢呼雀跃,要求老师再做一次。这时,我并没有再进行一次实验,而是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第一次点燃氢气为什么没有爆炸,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时,班里开始变的安静,许久,没有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我顺势引导,大家翻开第三章笔记,找到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复习爆炸的定义,结合今天讲的知识,思考可燃物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爆炸?综合学过的知识,学生们可以慢慢分析出可燃物爆炸要符合下列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有限空间的剧烈燃烧、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此时学生利用排除的方法逐一查找原因,慢慢可以发现开始没有爆炸是因为氢气纯度过高,轻轻挑动纸杯后却发生爆炸,是因为漏出缝隙后,氢气有部分逸出,空气进入,改变了氢气的体积分数,达到了爆炸极限。
案例2.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教学案例,原因我们一般归结为如下几点:(1)装置漏气
,(2)澄清石灰水变质,(3)盐酸浓度过大,挥发出的氯化氢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当然还有其它的可能原因,其实如同上一个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源头上分析,CO2+Ca(OH)2=CaCO3↓+H2O,没有出现浑浊,两种可能性,第一,该反应没有发生,那么两个反应物至少缺少一个,第二,反应发生了,但是生成的CaCO3又被其它物质很快反应掉了,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逐一排查,根据查找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漏气就改善装置的气密性,如果石灰水变质,就更换试剂,如果盐酸浓度过大,可以将盐酸进行稀释,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教师在处理异常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逐渐的给孩子在渗透,遇到异常不要担心,也不要手足无措,只要紧密联系学过的知识,逐一查找原因,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用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感染和引导着学生,学生会效仿老师,只要学生自己敢于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尝试,成功解决了问题,一定会充满成就感,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并成为一种习惯。
二、
利用异常现象,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学科美。
提起化学,很多不从事化学专业工作的人都会感到恐惧,因为他们会将化学与空气污染、爆炸、中毒、食品卫生问题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对化学的一种误解,化学中有很多美丽的东西,如现象之美,结构之美,变化之美,需要化学工作者去向人们宣传这些东西。其实,某些化学中的异常现象就包含了这些美,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化学之美。
案例3.我们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现象,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碳,过一段时会发现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就是一个异常现象,很多孩子想搞清原因,在上面的案例2中,学生已经知道石灰水不变浑浊的两种可能性,既然开始变浑浊了,那么变澄清应该是第二种可能性,也就是CaCO3又被其它物质反应掉了,学生知识受限,这时老师可以给出答案:CO2+CaCO3+H2O=Ca(HCO3)2,而Ca(HCO3)2可溶于水,学生就理解为什么浑浊后的石灰水又变澄清,紧接着加热试管,发现澄清的溶液又变浑浊,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原因,Ca(HCO3)2受热易分解,又产生了CO2、CaCO3和H2O,有了两个知识的铺垫,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溶洞图片,并讲解溶洞形成的原理:自然界中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就会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压强变小时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美丽的景观,学生尽情领略化学在自然界中的鬼斧神工,感受化学的学科美。
三、利用异常现象,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发展抛砖引玉。
还有一些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对于初中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探究和理解有一些难度,比如: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气泡;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较大时,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置换出的银开始看不到银白色等,这些异常现象不便于课堂上讲解或探究,但是有一些学生学有余力,初中的化学知识对他们而言有些吃不饱,教师可以鼓励这些学生自己查阅高中教材,或借助于网络,也可以课下和老师单独交流讨论,探究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知识,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究,这些学生不仅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变得更加充实,思维变的更加开阔,而且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科技很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作为教师,要为他们抛砖引玉,用一个点带动一个面,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有时候,过于完美的美反而会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而略有遗憾的美却会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便是一种带有遗憾的美,有更多的动西有待我们去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