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88205529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甘保禄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2,322
关注人气:
1,312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中式教育在英国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2015-08-05 21:29:09)
标签:
中式教育
英国学生
福利制度
懒汉
文化冲突
分类:
教育学习
近日,一则《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师生都崩溃》的报道引发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而且随着BBC2台4日晚间播出的近一个小时的纪录片,更多人也参与到了对“中式教育”的反省和讨论中。
事情的起源是由于英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中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亚洲学生,差距可大到三年,这个问题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重视。BBC据此启动了一项研究项目,邀请经过严格选拔后合格的5位中国教师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教学一个月,他们负责教导“中国实验班”里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学。在一个月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根据BBC方面的说法,他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项目,探寻中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然而, 这5位在中国被公认为是优秀的中学老师,却很快就在50名英国学生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阻力,不但他们的教育理念、纪律要求和体育锻炼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而且随着学生被训哭、公开叛逆、质疑学英文语法和数学函数的用处等,就连家长和校长等人都给他们亮起了红灯,认为他们“高强度”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人道,而且还在扼杀学生的自主行为。与此同时,委屈落泪的中国老师则认为英国学生们是在英国的高福利制度下养出的懒汉。于是,不少英国人和中国网友也被“卷入”到了褒贬不一的争辩中,
特别是在“到底是英国孩子过于懒散而吃不消‘中国式教学’,还是中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顺从老师?”这一问题上讨论最多。
虽然截至目前为止,BBC纪录片还没有全部播出,中英教学方法的最终成果也尚未公布,但毋庸置疑的是介于两种教育方法之间的争论和冲突已经不可能回避,而且也让我们对产生了
“中式教育”的土壤和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
http://s3/mw690/0023mUyxzy6Up6e7GIWb2&690
众所周知,我们5位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老师, 毕竟是从中国的大环境中走出去的,而且他们的“优秀”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与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多年的
努力拼搏分不开。如今,为人师表的他们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靠着严明的纪律和刻苦学习,成为出类拔萃的有用之才,否则,只能被“边缘化”。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
“
在中国,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来才能赚钱养家。”也正因此,他们认为,“如果英国政府削减福利,很快他们就会看到情况大不同。”
到目前为止,也许我们只能说,除了个人感情方面的纠结外,中式教育在英国的遭遇注定将引发一场文化和思维观念方面的争论和冲突。而这样的争论和冲突,又岂止表现在今天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上呢?!
记得我在美国读书时,当地一所小学校的校长也曾邀请我去给他学校的学生们做过中国文化的介绍和分享。期间,一位老师问我说能否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中美在教育方面的差别。我沉思一番,借用一位中国同学的见解这样说:“我们中国过去的书籍都是从上到下编排印刷的,所以中国学生从小就学会了一边读书,一边点头说‘yes,yes,right,right!’但你们美国的书籍一直是从左到右编排印刷的,所以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了一边读书,一边摇头说‘no, no, wrong, wrong!’”言毕,在场师生一片笑声……
上述小经历虽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和现象,但它至少提醒我们,生活在地球东西两极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因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区别,对教育方式和目的理解亦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这样的差别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和改变了其它的方面,如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消费观念、家庭婚姻等。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论是大到民族、国家、文化、宗教,还是小到学校、团体、家庭、个人,不同就是不同,并不等于好坏!倘若我们学会了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欣赏不同的人、事并学习其长处,不但不会使自己受损,反而会丰富自己、造福社会。反之,我们将永远也摆脱不了自以为是和画地为牢的局限。正因如此,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地球村”的出现,来自不同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人们就更需要放下自己的固有观念和传统,以开放、包容、接纳的心态,通过对话、交流、学习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实现和平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来自中国的5位教师在英国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次宝贵的人生阅历?!在帮助英国国民和政府检讨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时,也让他们本人获得一种不同的体验和感触,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带来了应有的检讨和反省。鉴于此,今后这样的跨文化、跨国度的教育交流,虽然会有争论和冲突出现,不但不应该取消,反而应该得到提倡和加强才是!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被实名举报的释永信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后一篇:
谁来管组织儿童暑期进京乞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