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哥窟,探寻失落千年的微笑】打卡暹粒·巴肯山

标签:
杂谈游记 |
有关吴哥景点的介绍都会盛赞巴肯山的落日,几乎每个到吴哥的游客都会留一点儿时间登上巴肯山看落日,巴肯山的落日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落日之一。
每逢晴天的黄昏日落时分,游客大都会来到山上等待观看壮美的落日景观,据说游人多的时候挤满山顶,尽管如此,排队等着上山的人还源源不断,因此也有人称在巴肯山看落日是世界上“最挤的落日”。
我们则选在了下午3点钟上山,我们怕挤,放弃看落日,只是想清清静静地看看巴肯山····
登上巴肯山有三种途径:
一是沿着略为陡峭的山路走10 -
15分钟,山路虽不算十分难走,但对没有登山经验的人也有点挑战;
二是沿坡度较平缓的小路走上,但路途稍远;
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15
美元的“车资”。
我们选择第二。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丘上有吴哥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后的第一座国庙,由此奠定后来吴哥建筑的基础格局,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寺庙,被称为“第一次吴哥”。
突突车司机阿龙送我们到山脚下,对我们来说,上山的路一点儿也不难走,虽然
午后的烈日炎炎,天气依然很热,但沿途有茂密的森林,林荫下的空气凉凉的,沿途只有我们三个人,漫步在这静静的山间小道上听着耳边知了的聒噪倒是别有点儿小惬意····
不多时就看到了山顶。
山顶上,横七竖八的脚手架支撑着支离破败的巴肯山寺庙。
游人只能从这个木质的阶梯攀上陡峭的高高的山顶,想想再晚一会儿熙熙攘攘的看夕阳的游人拥挤在这个木梯上爬上爬下的场面,我忽然感到我们的选择还算有点儿明智····

“巴肯寺(Phnom Bakheng)建在巴肯山顶,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这是一座9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都吴哥后在巴肯山上建立的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
这座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了象征符号:
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
33塔: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祗。”


“巴肯山四周有壕沟围绕,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庙山为陡峭的五级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层长76米,逐层缩小到顶层长47米;陡峭的庙山象徵须弥山。庙山顶部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边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每层石阶左右,守护着一对坐狮。
巴肯寺的109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顶层的五座宝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点梅花;庙山的每一层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层阶梯的每一道每一层,各有一对宝塔伺立左右,共有阶梯宝塔40座;另有44座宝塔环立庙山四周。14世纪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访问真腊时称巴肯寺为“百塔洲”,当时的百余座塔还是金塔。”
上面所有的描述都是当初,曾经辉煌鼎盛时的巴肯寺,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不见昔日的盛景,现在的巴肯寺虽然依旧高高的耸立在巴肯山顶,却是满目的荒凉,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破败的建筑七零八落的散落在山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