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哥窟,探寻失落千年的微笑】打卡暹粒·东梅奔寺

标签:
游记杂谈 |
东梅奔寺与皇室火葬场-比粒寺几乎于相同时期建造,建筑形式极为相似,同属于婆罗门教建筑,始建于公元953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修建的一座祭祀父母的寺庙。
据说东梅奔以前是建在东湖(大约万亩左右的人工湖)中央的一座小岛之上,形如一座飘浮的宫殿,四周是碧波荡漾的湖泊,只有王族人员才可以乘坐小船前往,建造的目的则是祭祀王族的祖先,现在湖泊早已干枯,四周恢复了茂盛的森林,昔日的小岛已变成微微隆起的小山,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门则是以前王族登录的码头。
——百度



二、三两层的平台入口耸立的是石狮雕像。









最上层平台共建有五座塔,方形平台四角各一塔,中央耸立着最高的中央主塔,也即是须弥山的造形,但现在基本都已经损毁了。


历史上关于东梅奔寺的记载并不多,元代浙江温州人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算是其中的代表,他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回国后他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其中就有关于东湖及东梅奔寺的记载:“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从周达观这段记载里,东梅奔寺中原有卧铜佛一尊,而卧佛除了让信徒供奉外,还有让水由佛之肚脐流出的巧妙设计。不过书中的铜卧佛早已在历史长河中随风化为烟云、了无踪影!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