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融汇、摸索、开创
——在 吴毅 先生个展研讨会上的書面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郑晓华
旅美画家吴毅先生的个展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天终于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开展。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向展览的顺利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画的现代化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是中国美术界一个高热度和敏感度的问题。19l8年,24岁的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徐悲鸿先生的主张,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历史的发展印证了,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及东西艺术家对彼此文化艺术的认知不断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互相借鉴、学习,已成为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主流。在这样一种艺术发展大背景下,为了探求艺术创新之路,吴毅
先生于1984年,携眷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艺术中心纽约,沉潜二十多年,潜心研究西方近现代美术和中国艺术。近年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吴毅
先生逐渐推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除了邀集海内外学界名家,在纽约召开国际水墨艺术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他还不断在国内各地,举办展览,发表作品。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画家,他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是多么的执着。
观看 吴毅 先生的作品,我感觉到吴
先生是一个很有独立探索精神的中国画家。
首先, 吴
先生是一个根子扎得很深的画家。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这方面,他有很深厚的功底,可以说超越目前很多在画坛同仁。这当然得力于早年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所受的正统的中国绘画技术训练。也得力于他对中国艺术核心价值的认知。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两点,他可以在欧风美雨的冲刷下,坚守中国艺术的底线,而未迷失创作探索的方向。
其次,吴
先生在对待传统经典技术的态度上,有高人一筹的见地。我们看 吴
先生的作品,不管是他的局部基础语言------点线、笔墨,还是他的整体画面安排,它们都很中国,但不蹈袭。立足于对中国艺术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的理解,是很中国的,但不古人,不是古人的任何一家。显然,他是有意的,不抄袭,不模仿,而是试图绕过古人已有的形、线、技术,在自然、生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连结上,努力煅造自己的语言,构筑自己的样式,实现艺术的本体价值。
其实临摹学习经典,按前人已走过的路子走,从加法做起(入古),再从减法出来(出古),逐渐推陈出新,固然是摸索掌握传统绘画技术、在艺术上逐渐达到自立的一条有效之路。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能直接遵守先贤教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语),直接师法造化,“灵襟独照”、“创开规矩”(
唐张怀瓘语),当是更高智慧之境界。 吴 先生的创作,我觉得正是遵循此途。
第三,在对待外来文化、艺术语汇的融合上,吴
先生做得很谨慎。从展览和画册看,时不时地,我们可以发现,在地道的中国画绘画语言环境下,有一些新颖的东西。这些东西很隐藏,但仍很吸引人,是画中的亮点。显然,它是属于“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那一些。应为分寸控制得好,它们为传统的笔墨增色了。
中国艺术是与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已成不可抵挡趋势的今天,中国民族绘画语言如何传承与开创,是个世纪性学术难题,答案肯定也不会只有一个。已经有很多大师级人物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令人敬仰的成果。现在正艰苦地跋涉在艺术创新滩途上的,也可以说队伍十分壮观。谁能够把握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同时拥有足够的学术眼光和实力,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谁就能在这场艺术创造的奥林匹克大赛中创造奇迹,获得金牌。我衷心祝愿吴毅
先生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2009/7/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