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报》:中韩书法:联合起来力量大——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

(2010-12-10 08:30:09)
标签:

中国文化报

郑晓华

访谈

中韩书展

分类: 媒体传声

      此文刊登于2010年 11月30日 《中国文化报》第10版

      此文在《中国文化报》网络版链接地址为:http://news.idoican.com.cn/zgwenhuab/html/2010-11/30/content_1848269.htm?div=-1

                         中韩书法:联合起来力量大 
                  ——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

    本报记者  续鸿明 李百灵

 

    本月初,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与韩国驻华大使馆文化院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在北京驻华韩国文化院举行。中韩书法交流有何必要性?韩国书法有哪些特点?书法的审美标准是什么?作为该展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展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郑晓华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影响日益深远,已成为中韩书法交流的高层学术平台。请介绍一下最初筹划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的目的?

    郑晓华:近年来,中韩之间的艺术交流非常活跃,但多为民间交流,较少有官方介入。此次展览的开幕式,韩国驻华大使、韩国文化部部长都出席了,可以说是国家级的艺术交流活动。展览的目的在于构建中韩书法高层学术平台,为两国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发展友谊搭建桥梁,延续中韩文化的历史友谊和共同血脉,并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推动东方艺术的世界传播。

                         《中国文化报》:中韩书法:联合起来力量大——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                                          中韩书展上赵守镐(韩)作品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展览,一方面促进两国老中青三代书法家的互相熟悉,一方面推进学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促进两国书法水平的提高。我们每次都会请两国元老级的书家和中青年优秀书法家参与,因为展览人数有限,每次也会换一些人参加。

    近些年,欧美文化逐渐取代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地位而成为主流文化,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日、韩的影响力减弱,这是历史的趋势。中韩的共同传统是比较丰厚的,两国书法家在东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上有比较多的共同点,联合起来障碍较少,力量更大。我们认为,在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不断举办这样的活动,守住先贤开拓的文化领地,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中国文化报》:中韩书法:联合起来力量大——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
                                       中韩书展上郑晓华(中)作品

    问:如沈鹏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韩国的书艺、日本的书道,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它们作为一门书写艺术有共同点:不仅是形而下的,讲技法与艺术性,更是形而上的,要进入‘道’的高度。”从展览作品来看,中韩书法家写的都是汉字毛笔书法作品,共同点当然很清晰,但同时也能明显地看出两国书法在整体格调、气息上存在微妙的差异。怎么看两国书法的同异?

    郑晓华:韩国的书法与中国的书法是同一个体系,但在风格和审美趣味上有他们自己的特点。韩国的书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完全写汉字,这是主流;另一部分书家在写汉字的同时,也写韩文。因为韩文是表音文字,音符重复比较多,表现力不及汉字书法。我去年在韩国国家美术馆看全国书法展,书法家大多还是写汉字,取法的对象从中国的甲骨文到民间的名家都有。我觉得,两国书法艺术的共同语言是比较多的。

    至于两国书法的审美取向,的确存在差异。中国的书法更讲究法度,追求造型的精确性、点线表现的精致和华美。韩国则不然,韩国人把自己比喻成铝锅,火一烧马上就热了,他们的性子往往比较急,比较直率,表现在书法上,就不是很讲究细节和法度,特别率性,讲求瞬间的情感表达,更加注重书写的抒情、畅意。

    沈鹏先生也讲到,对于书法,中日韩的称呼不同。日本叫书道,他们更追求书法背后隐藏的作为“道”的信念和理念。韩国则叫书艺,突出书法的娱乐性、表现性。韩国对于书法艺术的称呼,正体现了中韩在书法追求上的不同。中国可能更加注重传统,注重书法的准确性、精确性,注重典雅华美。当然中国的书法也是多样化的,也有率性表现的书法。韩国则更加注重直接的表达,精确性少了就显得粗朴一些。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引导他们的书法走上了一个和中国书法略显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

    问:据说,韩国书法家的收入主要是弟子的敬奉。在中国,职业书法家多靠卖字谋生或牟利,两者的生存方式不一样。前者是否更超脱或纯粹一些,利于专心研习书法?

    郑晓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迅速,给中国的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不同层次的书法家都可以生活得很好。而且,中国人重视文化传统的传承,重视收藏、讲究品味,民间不同层次的人都重视收藏,这给书画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优越的生存环境。而在日本和韩国,以销售作品为生的书法家很少,多数以教授学生为生。当然在中国成立工作室带学生的书法家也很多。比较而言,中国书法家依赖市场大于依赖教学,日韩则相反,靠教学支持生活是主流,只有水平极高的个别书法家才能做到靠市场生存。

    问:靠市场生存,则不免屈从于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一些职业书法家一直吃老本,不断重复自己,在艺术上已经停滞不前。

    郑晓华:目前,国内很多书法家走市场路线,把精力放在了经营自己的作品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是无可非议的。

    至于艺术家重复的问题,要客观地看待。艺术需要探索、创新。在创新的某个阶段,艺术家需要重复来巩固自己的创新,没有一个艺术家是不重复的,只是多少的问题。毕加索也重复自己,在一段时期内把一种风格稳定下来,然后再往前推进。艺术需要创新,创新之后还要形成风格,就必须有一系列的作品来体现。这时貌似重复,实际是在探索,不久就会有一些新的样式推出来,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家缓慢前进时,会让人感觉是在重复。其实,这种重复是合理的。

    也有一些艺术家被市场左右,一味迎合市场,需要什么就写什么,不再追求艺术上的创新,理想被金钱、财富侵蚀了,不再通过阶段性的重复来形成风格。这就与之前的重复不可同日而语了,虽然是他个人的自由,却是不值得鼓励的。

    问:中韩书法有同更有异,评判两国书法有没有共同的标准?

    郑晓华:我主讲的电视系列讲座《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讲座开篇就回答了“评判书法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谈到中韩两国的书法,我认为共同标准是有的。第一个是技术标准。就是说,技术难度要高,技术难度低的不行。第二个是要有个性。个性要很强,语言要非常独特。第三个是在独特的语言背后,要隐藏着人类审美的共同性,要和这门艺术的规律相吻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