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之灾,人类之育
——我为什么要同学们看电影《后天》
一直就想看美国灾难片《后天》,终于在一天的深夜,独自欣赏完了这部巨作。看完后失眠了,思绪万千的同时也后悔在深夜看这部电影。
《后天》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由曾经执导《独立日》、《爱国者》等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全片汇集了大量顶尖特效,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本钟都将被冻成冰柱,场面极为壮观。当然除了铺天盖地的自然威胁之外,也将细密交织父子及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动人情感。
我觉得,《后天》不仅仅在于思考灾难来临之时,对人类的伤害,还在于反思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倡导人世间的伟大而朴实的爱——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于是,当晚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即第二天给同学们上《会计学基础》课时当场放20分钟的《后天》视频,并让同学们课余时间看看这部电影,之后写出观后感(当然属自愿完成)。当我布置完这份作业时,同学们十分惊讶,为何会计课的作业是观看一部电影呢?
当电影中的场景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更加坚定了让同学们观看《后天》的想法。当暴风雪像一头饥饿了多时的猛兽狂奔而来时,人类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多么无能为力。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后流入大西洋,最终导致海洋温度骤降,飓风、海啸和冰雹将北半球瞬间变成了酷寒的人间炼狱。影片中的预言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当每一个镜头一一在现实中上演,当自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人类,到那时,再先进的科技,再精良的设备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都毫无用武之地。
此时,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从古代起人们就知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道理,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都做不到遵循自然的规律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明知“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可依然在我行我素呢?我的回答是:一切源于教育,源于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面对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甚至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啸、龙卷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大家不能无动于衷,而这一点得从逐渐成长起来的接班人心目中逐渐积累起责任感和紧迫感。
电影更说明了,在“天灾面前,亲情、友情、爱情被残酷地考验着。要忍受妻离子散,要坚守亲情的承诺;要挺身于朋友之难,要怀揣着丧友之痛去寻求希望;要承担失去爱人的伤恸,要固守相濡以沫的真情”。比如,医生露西因看护她所医治的小病人而宁愿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即是对方已经生命垂危,但她仍坚持留下来——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其职业的敬重!电影中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和镜头无非在一遍遍的夯实这样一个道理:天地间、人世间需要爱!而爱就是一种付出、责任、承诺和坚守;失去爱,后天将会遭遇到真正的灾难!由此不难反思今天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部分——爱。对父母之爱,对朋友之爱,对爱人之爱,对自然之爱,这些爱代表着什么,如何去爱,这在现代的义务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中都没有体现。相反,无论是老师、父母还是周围的人,更多的是强调竞争。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升学的竞争,小升初,初升高,直到高考;到了大学,仍然有毕业找工作的竞争,读研的竞争;工作之后,升职的竞争,加薪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人们也渐渐形成了“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一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到,“
从小老师们和长辈们就教育我们,成绩一定要考的比别人好,在班里受老师的表扬一定要比别人多;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战胜别人,但从来没有人关心我们有没有比别人过的开心,有没有比别人幸福。在个人追求和征服别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变淡了。真正的幸福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拿出你的真心,用心去爱家人、朋友、同事和每一个人,多付出一点真情实意,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意义”。
其实,竞争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教育中体会到爱,如何让学生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不断提升自己,我想这才是关键之处。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人们的素质才会真正提高,才会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观看电影之后,同学们的感悟也十分深刻。他们写道:“一个人的优劣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则由很多因素决定,最重要的则是教育”;“当灾难来临,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贪婪、邪恶、勾心斗角在末日的面前是多么的滑稽和愚蠢”;“我始终觉得,爱、希望与信念是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动力”;“爱的存在,让灾难变得不再可怕,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的确,爱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没有了爱的催化,人类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换不回昨天,抓不住明天,更猜不到后天,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今天,爱地球吧,爱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小小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的暂时安逸,而是为了无数个明天过后,我们能坦然无惧的给子孙一个交代。如果,能够真正从这部电影中领悟到这些道理,我觉得比学习一些书本知识更有意义。
附:一位同学的观后感 :
《后天》让我们目睹了一场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气温骤降,洋流异常,如同慈祥的母亲大发雷霆,她的脸难过地扭曲着,她的身体也因为绝望而抽搐着。她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养育的孩子,贪婪地榨取自己,吸干自己。她无奈地收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将毁灭性的一面展示在狂妄自大的孩子面前。
其实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方面,从古至今都表现为一种原始的依赖性,如同婴儿之于母体。而渺小的人类往往自作聪明,为了眼前的利益,不仅不感恩自然的慷慨馈赠,反而违背自然规律,破坏其天然法则。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为了发展经济,用恶意的借口伐光了森林;将动物的王国化为灰烬;将工业废气排向大气层;将污水排向河流等等。而这些行为都为雾霾天,温室效应,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埋下罪恶的种子。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最后只会让我们一无所有,甚至失去生命。
我们与自然,本应是和谐的。我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叫做“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另一方面是说人和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而在西方,弗洛伊德提出的“快乐原则”,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哲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的原因所在了。
从《后天》中,我们不得不对自然的巨大力量感到深深的敬畏。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无处可逃。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但是当我们看到老教授和他两个生死之交冒着冰雪徒步前往纽约营救儿子的时候,爱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不错,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灾难面前,更能显出大爱无疆。影片中穿插着亲情,友情,爱情,医患情等等,这些人类最本质、最纯洁的感情,一次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在死神寒冷无情的气息下,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爱的炙热。爱赋予我们坚持活下去的勇气,让我们绝处逢生。
越是在弥留之际,在死神面前,我们的心才越能褪去无数枷锁,挣脱奴役自己的欲望,洗去厚厚的尘埃,回到最初清澈的模样。也许那时我们会看透欲望的本性不过是身外之物,也许会为自己在浮躁的风气下,急功近利地挥霍宝贵的生命而叹息。跟风地追逐,只会让我们丢失自己本真善良的一面。如果把人生看做一次修行,那么学会爱,是一门必修课。而反观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几乎是在比赛,是在竞争。成绩的高低,排名的先后,都是一把标尺。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少了童年应有的纯真,内心里的攀比,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爱自己,完全丧失了爱的能力。久而久之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只爱自己的人,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冷漠,每个人的心上都挂着一把铁锁。我们对老弱病残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视而不见,却能气定神闲地看着有老人或孕妇摇摇欲坠地站在公交车里。而“扶不扶”,“药”儿园等社会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触及我们的道德底线。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理性”,甚至不近人情。我们那颗跳动的心,已经冬眠了吗?
我们都是渴望得到爱的人,也早就明白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只有我们敞开心扉去爱身边的人,学会给予,才是真正的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别人点亮一盏灯的同时,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