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掩饰”——东北人的性格
前几日去吉林讲学,对东北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此前对东北人的印象多停留在豪爽、义气、直率、好客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上。此行之后再看这些词似乎就有些苍白、平淡了,觉得只有“不掩饰”一词才更确切。“不掩饰”——怎么想就怎么说,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尤其在表达爱恨、褒贬、喜欢讨厌、肯定否定、欣赏蔑视等感受上更是如此。就象赵本山曾演过的一个小品,他扮演一个向姑娘求爱的角色,“行不行就给个话,行了就处,不行就拉倒,痛快点”。不知这个新词能否成为对东北人性格特点和待人处事的一种新诠释?
说起此次去吉林讲学,还真是一件偶然之事。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吉林大学副校长杜莉教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我写的一篇有关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章,她觉得这篇文章有些新东西,值得探讨,随邀我去吉林大学和吉林银行搞个讲座。一般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多是熟根熟底的圈内同行相约,而我们此前真的是素不相识呀。之后,我就在想,无论从职务、资历还是学识上看,杜教授都是高高在上,人家丝毫没有架子,约一位排名远在吉大之后的西北高校一普通老师去讲学,这种纯纯的“以文会友”折射出她对这篇文章包括我本人研究的一些欣赏与肯定,毫无掩饰。
听讲座的主要是吉大经济学院和金融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我去过许多高校,也接触给不少高校的学生,但发现吉大学生的求知欲最为强烈。听讲座时始终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与讲座人的互动也极为积极、到位。提问环节更是踊跃,以至于主持人几次“限讲”。所提问题无论是幼稚还是刁难都毫无掩饰。同样,毫无掩饰还表现在讲完之后围上来坦率的握手、索留电话上,正是一群可爱的学生!我在想,如果他们对讲座不满意的话,那么这种不掩饰的风格不知道又该如何表现出来呢?
我两位去年毕业的研究生,现在吉林财经大学独立学院任教。我很爱她们,她们同样也很爱我。她俩早早就规划着我在长春的游玩。三天中始终和我在一起,包括去听我的讲座。最后一个晚餐硬是要我改变吉林大学的宴请安排而由她俩尽一次东道主之宜。晚餐后又请我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东北二人转,买的票都是第二排的贵宾席,怎么劝都不行,要知道好几百元的一张票在她们区区的实习工资中占很大比重。分别时的拥抱,更是不掩饰的表明了浓厚的师生之情。
如果说我所说的“不掩饰”只是特殊环境(比如“象牙塔”)下的表现的话,那么这些天在长春的许多见闻也同样可以佐证这种“不掩饰”。比如,晚上打的和一位大嗓门出租车司机聊起来,说着说着就说到“隐私话题”了,他毫无掩饰的说道:“人一辈子,要紧的就两件事,一是吃,二是性”。接着,与北京出租车司机爱谈“政治观”不同,他大谈他的“饮食观”和“性事观”。一个很辛苦劳作的人,谈起这些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要去评论他说的对不对,就直愣愣的感觉到他不掩饰的畅快!
这些事或许都是个例,但难道不能多少说明某些共性的存在?
东北“二人转”大家往往觉得“黄”,说起“性事”来是毫无掩饰,甚至到了露骨地步。为此以“二人转”起家的赵本山力图改革,重新树立了一种大俗大雅又不露骨的“绿色二人转”。“改良”后的“刘老根大舞台”会上演什么“绿色戏”?那天主演的是一帮赵本山的得力弟子,近在咫尺的是《乡村爱情》中的“赵四”、“王长贵”、“王云”、“王技术员”等。结果呢,在内地人看来还是“黄”了,他们的每一处戏,如果不谈与“性”有关的话题,似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比如“赵四”扮演的是误入女儿国的唐僧,在戏中面对美女,“赵四”一再说他要该演“西门庆”,因为他忍不住。“王云”演的是皇上,戏中要把一个美女送给“王技术员”扮演的太监,于是这个太监就大谈他如何“力不从心”。
为什么这一传统的、草根的、带着北大荒泥土味的二人转会是这样的呢?我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东北人传统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炕头展开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炕头文化”。在过去或在东北农村,持久的寒冷气候下,热炕头便成为家中最温暖的地方。无论待人接客、商谈家事、吃饭喝酒都就在炕头上,当然传种接代和漫长的冬季“娱乐生活”更是离不开炕头,所以文化中能离开“被窝之事”吗?
问题是,“被窝之事”是人类之事,为什么别的地方传统戏却没东北二人转那样表现的“淋漓至尽”呢?对不同地域下文化和风俗的解释已有很多版本和诠释。普遍的看法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我完全认同这种解释,其中特别想说气候对东北人“不掩饰”风格的影响。在东北,似乎只有冬夏两季,炎热与苦寒转变很快,春秋很短。像内地的秋季天高云淡、秋日暖阳,而在东北的秋季却多是冰天雪地。这就是说,东北人面临的气候更多的是非热即冷,对比分明,没有过多的过渡季节。在一天中也是如此,比如在夏天,天亮的很早,黒的很快,什么天“麻麻亮”和“渐渐黒”都是一笔带过,黑白对比分明,同样没有过多的过渡时光。而在冬天,屋外寒冬腊月、千里雪飘,而屋内热炕热墙热腾腾,冷热对比分明,没有过多的温度缓冲。不像是南方的冬天,屋外屋内一样冷。那么这种鲜明的二元化气候和环境,会不会对人的性格有影响呢?比如说话做事不要过渡、不要铺垫、不要掩饰,像爱憎分明,直来直去?再说,试想一下,大冬天的,乡里乡亲的路上相见,哪还能在冰天雪地慢悠悠的谈笑自如,“老哥,别曲里拐弯的了,有什么事就直说吧,冷着呢”。
这样的地域、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性格,你让二人转想不说被窝中的事都难!说出来,大家畅怀大笑一番,开心些,也暖身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