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文章的诞生与思考

(2012-05-18 17:32:51)
标签:

研究生

学术研究

银行业

环境信息

杂谈

                                  一篇文章的诞生与思考

 

    众所周知,现在能在好的学术刊物上(比如CSSCI)发表一篇文章很难。就金融学而言,专业类的CSSCI只有《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和《上海金融》四种。从学术影响力和发表难度而言,有知名度的专业类刊物显然要比一般综合类、非专业类刊物大一些,关键是编辑和读者群的特点与要求不一样。不是吗,在《金融论坛》今年3期发表万湘媛同学的论文《中国银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实证研究》之前,兰大经济学院总共才有2位研究生在金融类CSSCI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由此我也沾光了——成为成学真老师之后经济学院第二位在CSSCI金融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教师。

    事先,我对这篇文章发表在好的学术刊物上是有充分的信心。尽管最初投稿《金融研究》失败,我依然认为这不是文章本身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首次在学术界对中国银行业环境信息做了实证研究与排名研究——尽管研究的是一个小儿科问题,但学术创新很强。对于一个学术刊物和研究者而言,创新不正是第一要务吗?如果说,一篇文章引不起编辑的注意与兴趣,除过选题、知名度、关系等因素外,就是缺乏创新性。果然,投稿《金融论坛》的第三天,编辑部就来信说准备刊用。

    这篇文章的形成实则反映了一个较为独特、漫长的学术研究过程。记得四年前,经济学院两个即将推免读研的本科生万湘媛和王春辉同学找到我,希望将来能成为我的研究生。当时我才到兰大第二年,谈不上有什么“知名度”,所以有些诧异。实际上对于如何带好兰大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我是门外汉。所以除感谢人家对我的信任外还真不知道该满足还是不满足她们的愿望,再说经济学院实行的是研究生随机分配导师制而不是双向选择制。几天之后,我给她俩说,我从国外带回和搜集了大量的有关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外文资料需要你们翻译,如果任务完成就可在我名下读研。她俩答应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的努力。要知道,就是这方面的中文文章她俩还不一定能看下来,更不用说英文的了。最后,就如水滴石穿的故事,几十万的汉字如期摆在我眼前,个中之苦就不再细表了。

    苦与累的锻炼是有意义的,收获当然也是的,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不仅仅从中诞生了两篇文章发表:王春辉的《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审计》与万湘媛的这文章,而且万湘媛还顺水推舟、再接再励把这篇文章演变成她的硕士论文——这意味着她的硕士论文在文章完成的同时也基本完成了——在研二后学期。

    她很有悟性。没有谁告诉她写这篇文章,我只是让她结合银行业,从翻译的资料中寻找一些可研究的选题。但这些译文大多研究的是重工业特别是污染行业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信息披露,很少论及服务业,银行业更是凤毛麟角。可她硬是从中总结与探索出银行业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思路、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在没有多少参考文献的情况下,硬是在付出刻苦钻研的汗水之后形成了一篇属于自己的论文,尽管期间曾因研究卡壳数次想放弃,为此常常浮躁不安和闷闷不乐。

    当她一拿出初稿,我就感觉有戏,这是一块值得细细雕刻的玉石。于是便与她一遍遍修改。留学时我发现国外学者修改一篇文章往往要比写一篇更费劲,而且修改还是开放式的,就是把文章拿给同行去评论以广泛征求意见。于是也把文章寄给了留英博士魏刚和肖泽忠教授以求帮助。她的硕士同学(特别是谢明东同学)和我的博士生们都参与了文章的讨论;精于计量经济学的韩君博士更是从头到尾参与了文章整个修改过程。她本人最后在找工作和实习阶段还忙里偷闲的按编辑意见一再完善。

    这篇文章的最后发表,对于研究生学习和成长来说有一点启示,那就是验证了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从这篇文章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也可看出真正的学术研究很难很难。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此时此刻我反而觉得还有必要再这么费功夫、费时间、费精力的去搞学术研究吗(除非自己有这方面偏好)?因为社会给予学术型研究生已越来越没有多少就业与发展的机会了,而且孜孜追求的学术研究已经难以在浮躁、虚伪、游戏般的学术氛围中保持应有的求真与评价(别人给她的硕士论文打分很低且在答辩中评价也不怎么样),比如让一群不懂实证研究或不了解前沿研究的人掌握着话语权的时候一篇匆匆应付、粗制滥造的论文完全可以得到高分或好评——“劣币驱良币”!如此的话真正的学术研究还有意义吗?

    固然,对于一个硕士研究生来说能有一次真正的学术研究经历与体验是珍贵的,能有一篇以后可引以自豪和回味的文章也是很难得的,因为不是每一位研究生三年中都能拥有这样的财富!不过,我现在反而思考的是,学术本身对于目前研究生来说真的是重要的吗?重要还是不重要是由学校还是由社会和未来决定?如果不重要,又该如何培养能够适应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实用性、适应性硕士研究生呢?这是一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