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扶羊助学”到“秸秆种菜”:我的职责我的兴致(五)——一新技术应用的困惑

(2011-02-05 20:08:55)
标签:

农业生产

新技术

杂谈

       从“扶羊助学”到“秸秆种菜”:我的职责我的兴致(五)——新技术应用的困惑   

 

   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传播这项利国利民的新技术,按理说自白银现场会之后该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会有一场大干快上的新局面,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就像许多政府号召的事往往在轰轰烈烈的开始之后便销声匿迹一样,这一技术不久也在媒体和许多人眼中消失了。其实,这并不奇怪,在中国,领导曾经大力号召和提倡的事往往会随该领导的升迁变化“人走茶凉”,而继任者常会重新设立自己的政绩方向。这就是说,靠政府的号召和力推有时是暂时的、短暂的,一项事业的发展是受制于内外多重因素制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科学技术的转化要受到来自于生产者素质、市场、资本、企业家等众多因素影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话可以这么说,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见得能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也难怪,农大也好、农科院也好,有无数的专家学者在研发新技术,但真正在实践中见效的到底能有几项?要知道袁隆平只有一个啊。就“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而言,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   农业科技部门和同行的限制

这一点是我最没有想到的。据我体会,该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最大阻力恰恰来自于农业科技部门和同行专家。在一些地区推广的失败,与一些部门官员、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政绩观、利益观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有一次在河西走廊一家大型葡萄基地免费推广该技术时,就遭到该基地技术顾问——甘肃农业大学一位教授的极力反对,根本不给试点的任何机会,专家反对专家看上去是有着充分的专业理由,基地老板当然最后要听自己顾问的,尽管最初他对这一技术相当感兴趣。白银现场会要不是市里主要领导坚持,恐怕在农业部门中就夭折了。最初,个别人对我们推广农业技术热嘲冷讽,说道:“现在母鸡都不下蛋了,公鸡跑来下蛋?”。也是我们推广的技术如果大获全胜,那他们的政绩呢?一些农业官员和科技人员甚至还是一些化肥和农药的代言人,而我们这一技术恰恰是要限制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不影响人家的利益?更为关键的是,现在许多基层干部越来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心和干劲了。

   (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

    现在农村到底是谁在种地?——老人和妇女。他们对新技术缺乏兴趣和掌握能力。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新农村靠谁去建设的问题已凸现出来。“用工荒”不仅仅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现在已是全国性的问题。就我的大棚生产来说,好不容易找了附近村庄的几位妇女,且低于月工1500不干

http://s1/middle/70205bdfx75f3fea83360&690
    这是在定西鲁家沟试种马铃薯时照的,照片中的两位妇女要种40亩地,她们正在下种马铃薯,可想而知劳动量有多大。

   (三)   单个农户在市场经济下难以成为市场和生产主力军

 一家一户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单个农户绝对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言,单个农民就难以胜任。比如,大家一起去学习新技术,但最后具体做起来就各唱各的戏而难以持久下去。没有组织、没有分工,就没有效率;没有组织、没有团结,就没有规模;没有组织、没有品牌,再好的东西也难以走向市场。在“二道贩子”眼中,什么有机不有机,一律按普通蔬菜收购——没有优质优价,就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难以刺激农民再应用新技术

由此可见,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点,可见“调查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致应对市场能力不强”一文。http://www.sina.com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08/060022424768.shtml)

http://s2/middle/70205bdfx9b8827972681&690
      现场会之后,几次去白银强湾村示范点调研,组织农民开会商量建立合作社问题。面对松散的、无组织的单个农户我失去传播和推广新技术的信心和耐心。

http://s7/middle/70205bdfx9e7a938de9a6&690
       终于,在多次引导和现实面前,强湾村农民合作社成立了,刚刚我去调研(2010、2、28日,此照片是后补上的)。

(四)   没有规模、市场和品牌

大家都知道没有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对人们的健康是有益的,但在哪里买?生产的好东西最终要到消费者那里,靠谁?靠资本家、靠组织起来的农民、靠市场营销、靠品牌建设、、、、这一系列关键点的缺乏,制约着新技术的应用。

http://s15/middle/70205bdfx9e7a68ea1d9e&690
       前年低,兰州市的茄子零售价是每斤3元,而地头收购价仅仅为0.7-1元。没有品牌、没有市场、没有组织,好东西卖自然不出好价钱。受“二道贩子”控制的市场和价格,就是如此。

(五)   术本身的限制

该技术的应用,首先开始就需要运藏大量的秸秆,如果当地缺乏秸秆或者收集秸秆需要花费较多成本的话,一些农户就不会干了。其次,需要挖坑铺草,如果劳力紧张的话,或者劳力投入较大也会没有人干。

http://s8/middle/70205bdfx9b8838b75367&690
        几个农民干一天才能挖好一亩地的坑。这是在永登县示范点照的,目前永登县秦王川地区的一个农工,一天要70元。

(六)   一次性成本因素

 尽管实施该技术省了买化肥和农药的钱,但却要一开始就要购买菌种和疫苗。由于化肥和农药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使用的,也就是说这笔投入是逐渐的,所以给人感觉不是很大,而使用和购买菌种和疫苗却是一次性的,对农户来说就显得多了。

上述仅问题不仅仅是针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而言的,可以说有普遍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由此看,我对农业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难以看好。我认为,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关键,具体说,组织起来的农民和大资本(企业)的参与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是希望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