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功甘失落古城
据载,魏功甘古城的建城历史比清迈还早,1262年时是兰纳王朝的第一个首都,古城挖掘成四方块的壕沟,利用湄滨河的水灌入,做为天然护城。因为地势低洼、水患频频,最终兰纳王朝才迁都清迈,因此清迈在泰语中叫“新城”。经过多场洪水后,魏功甘日渐荒废,直至完全埋于地下。直到1984年,泰国艺术大学在修缮旁边的堪通庙(Wat
Kam Tom)时,才发现这座当年因为水患而被埋在地下的古城,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失落的古城”。
由于年代久远,古城又被埋,很多后来移入的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地建屋,以至于寻找和修复遗址的工作相当困难。目前已经出土并陆续修复的遗址有九处。此地出土的刻字石板、砖、钟和佛塔超过1300件,其中一块分成四瓣的刻字石板是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今这块石板在清迈国家博物馆展出。石板上刻有11世纪早期的明文。
遗址占地面积很大,我们是坐着电动观光车入内参观的。没有记录更多的内容,只随拍了一些照片。





大殿右侧一排红色靠背的座位供僧人趺坐。
大殿内两排红色的柱子支撑起整座大殿,殿内供奉着一座金色佛像。
大殿外面的金色雕饰非常精美。
这是另一座寺庙佛殿,它的多重屋顶上高高翘起的尖顶极富泰国建筑的民族特色。
大殿门口两条龙雕塑的龙尾一直缠绕至屋顶。
佛殿向东是四面佛,四面分别代表:平安、财运、婚姻、事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