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灵隐寺是我国禅宗十刹之一,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
天王殿长约24米,宽约15米,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
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柱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于10世记的灵隐寺两经幢是江浙吴越时期重要的历史遗存,它们和灵隐寺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两石塔共同见证了灵隐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精幢中的“幢”的原始形态是立于佛前的以宝珠丝帛装饰的柱杆,以流苏的晃动来“藉表麾群生,制魔众”。初唐(7世记)开始出现模拟丝帛的八角形石幢,柱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于寺庙前用以宣扬佛法。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长约24米,重檐高33.6米,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
“大雄宝殿”是已故书法家、西冷印社社长沙孟海所提。
位于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石塔,相距42米,为八面九层仿木楼阁式实心石塔。塔基为盘石与须弥座,上雕刻“九山八海”。须弥座上雕仰莲,束腰八面满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再上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塔檐三部分组成,完全依照木塔形制分段雕凿砌筑,并逐层收分。塔刹部分残毁,两塔现存均为11.49米高。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是灵隐寺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文物。
药师殿是灵隐寺的第三重大殿,长约20米,宽约12米,供奉的是“东方三圣”:药师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称“大医王佛”,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左边站立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
灵隐寺中轴线上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华严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图是济公殿外观。
缅玉卧佛

竹园说法图
五百罗汉堂
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基尼斯最高铜殿记录。“灵隐铜殿”由杭州市佛教协会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持设计制作,八易其稿,历时400余天,计万余工而制成。(我没有拍照)
中轴线上还有华严殿,时间紧张,也累了,没有上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