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1
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2014年,将近60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
2014年5月12日已正式闭馆,新馆迁入位于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于2015年4月19日正式向各界公众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可展出近1.3万件展品,其馆藏多达27万多件。其中动物标本6.2万多件,植物标本13.5万多件,古生物标本1700多件,新旧石器标本700多件、矿物与岩石标本1700多件。其中“
黄河古象”和“马门溪恐龙”被称作“镇馆之宝”。
服务中心的背景墙
这就是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亚洲最大、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其身长26米,肩高3.5米,体重几十吨,发掘于重庆合川区太和镇。

陈列室之一,这里陈列着各种望远镜。
墙象限仪是十六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常用的天文仪器之一。它固定在纵贯南北的子午线方向的巨大墙面上,借助瞄准器透过墙壁上的方孔读出天体经过当地子午面时的地平高度,巨大墙面可将刻度放大,使其更为精确。
“简仪”是元代(十三世纪)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简化而来,因此得名。简仪出现300多年后,欧洲有了类似的仪器。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赤道装置与简仪的设计如出一辙。
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凸透镜)是会聚透镜而目镜(凹透镜)是发散透镜的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物镜组也为凸透镜形式,但目镜组是凸透镜形式,最早由德国科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于1611年发明。
牛顿望远镜是使用平面镜作为副镜的反射望远镜,在镜筒中心将星光反射到镜筒外聚焦。该望远镜的光学设计结合了施密特摄星仪和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元素。这种设计方法比使用透镜将物体放大的倍数高出数倍。

卡塞格林望远镜由两块反射镜组成的一种反射望远镜,1672年为卡塞格林所发明。反射镜中大的称为主镜,小的称为副镜。又称为耐司姆斯望远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