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之华lxm
之华lxm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889
  • 关注人气:8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2013-09-17 09:10:27)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是我曾经工作过20多年的地方,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的青春年华都给了当年的穷山沟,那里有我们辛勤的汗水和走过的足迹。阔别20年后,再次来到贵州,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尤其是和我曾经一起工作,至今还留在那里的老同事、好朋友团聚,倍感亲切。

 

    8月16日至26日,我们一行三家六人参加了上海现代国旅的贵州9日行,并在行程结束后,在贵阳多停留了两天(20年前,老厂已从凯里的小山沟搬迁到贵阳新添寨),我们回老厂与老同事、好朋友团聚。然后返沪,所以此次贵州行共11天。

 

     镇远古镇是贵州之行的第一站。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这是兴隆路入口,牌坊是古镇老街的标志。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3月6日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称号,位居第五。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镇远有两座桥,新大桥和老大桥,新大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的,故称新大桥;

而老大桥就是祝圣桥。这是新大桥。

 

    镇远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长江水系上游,处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舞阳河畔的镇远古镇,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

 

    我们到达镇远后先到入住宾馆放行李,宾馆位于新大桥的西面,舞阳河的南岸。我们放好行李后,就来到新大桥,游览古镇就从新大桥的南端开始的。

 

    新大桥的北岸西侧是民主街,东侧是兴隆路,兴隆路是一条老街,我们沿着兴隆路往东走,走到大河关码头,这里是最佳观景点,河对面就是青龙洞建筑群。兴隆路在这里往北拐,不远处就是祝圣桥,桥中央有一座魁星阁,过桥到舞阳河的南岸,再沿河往西走,依次为中元禅院、万寿宫、青龙洞。我们没有时间进去游览,必须往回走,去饭店吃晚饭。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这是祝圣桥,桥中央是魁星阁,魁星阁建于光绪四年。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魁星阁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中元禅院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万寿宫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青龙洞入口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更多照片见相册   《贵州之行1——镇远古镇1》  (共65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