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陈家祠1

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总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有前、后、东、西院,布局对称严谨,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处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工艺等建筑装饰绚丽多姿,是广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完好并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群。特别是琉璃瓦脊的塑造上,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琳琅满目。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2002年以“古祠留芳”入选广州新世纪羊城八景,2004年被广州市民评选为广州市文化名片。
陈家祠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
到此参观的游客无不为陈家祠技艺高超、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艺术而震撼和赞叹。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挂倒,于1981年重塑)和光绪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陈氏书院的灰塑,总长度1800余米,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的首位。这些灰塑主要装饰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铁铸和转调,铁铸装饰主要用在庭院连廊的廊柱及镶嵌在月台石雕栏杆上。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奖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更多照片见相册 《广东广州——陈家祠1》 (共54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