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南华禅寺1
2012年最后一游——广东之行。
入冬后上海的天气还是很冷的,闲在家里总有点缩手缩脚,于是决定到广东走走。
我在深圳工作了十年,退休后还专程到广州、深圳玩过,但对广东的其他名胜古迹,却没有机会游览。这次选择的线路包括韶关、肇庆、开平、珠海、深圳、广州。虽然深圳、广州已很熟了,但并非本次游览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的丹霞山、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天然氧吧”之美誉的鼎湖山以及七星岩风景区等。
这些景点听起来不错吧,可老天不帮忙,迎接我们的是雨雾天气。这是2012年第三次了,张家界天门山、临安大明山,因雨雾笼罩而被迫放弃。事不过三,可不这次又遇上了,无奈开始打着雨伞游览的广东之行第一站——南华禅寺。

南华禅寺座落在曲江县马坝镇东南6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韶关市区22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广东六大寺庙之一,也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
南华禅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历史。建成后,梁武帝赐额为“宝林寺”。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赐改“中兴寺”,神龙三年又赐改“法泉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赐改“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据史载,梁武帝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航海至粤,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在此建寺。
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一千多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而著称于世。六祖慧能在此传授禅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泻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欧美。故南华禅寺有“祖庭”之称。
寺内绿荫遍地,古木参天,菩提树、水松、榕树、香樟等数十棵古树,浓荫蔽日,在古朴庄严中更显深幽。全寺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中部是主体大雄宝殿及天王殿、钟楼殿、藏经阁,大雄宝殿内有三尊8.31米高的全身贴金的释迦、药师、弥陀三尊大佛及独占熬头的观音,四壁彩塑栩栩如生的500尊罗汉。后部是南华寺的精华所在六祖殿,殿内供奉着六祖慧能及憨山、丹田三位大师的真(肉)身。居中的慧能低眉垂首,面色安详,盘膝而坐,已历千年沧桑。
寺内还珍藏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327件,二级文物165件,三级文物49件。如有六祖慧能真身、唐代六祖的千佛袈裟、唐女皇武则天赐六祖的圣旨,元仁宗八思巴文圣旨,明英宗金书“大藏”经圣旨,宋代灵照塔、清代千佛铁塔,元朝千人锅、木雕罗汉、南汉大宝七年(公元964年)所铸千斤铜钟;还有柳宗元、苏轼等唐宋名人碑铭。






大雄宝殿高16.7米、宽34.2米(七间)、进深28.5米(七间)。重檐歇山顶,前后乳袱用七柱、二十六檩,柱头铺作为六铺作,三抄,无昂,偷心座,补间铺作用二朵。琉璃碧瓦,灰脊,蔓草脊吻,琉璃珠脊刹。格子窗棂,前后均花格门。是广东省最大的寺庙建筑。三宝大佛塑于大雄宝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连座均8.31米
,全身遍贴金箔。观音菩萨泥塑立于三宝佛后屏墙,身高4米,遍贴金箔,跣足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五百罗汉泥塑群分塑大雄宝殿四壁及后屏墙,每尊身高约1.1米,与名山大海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体宽肚凸,笑口常开,憨态可掬。










灵照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堵婆”式,铜铸宝瓶塔刹。初建于唐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初建时为木塔,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改为砖塔。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

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龛分别供奉着三具肉体真身菩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
相传慧能圆寂前曾预言将有人来取他的首级,因此弟子们将他涂上香泥,包上漆布后,又特别用铁叶漆布将颈包好,然后才供奉起来。后来果然有盗贼乘寺僧不备,半夜持刀砍慧能的颈部,结果金铁之声大作,惊醒了寺僧,盗贼只得逃走。像这样的高僧在圆寂后竟也遭贼人算计,真是令人唏嘘。

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



更多照片见相册 《广东韶关——南华禅寺1》 (共49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