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2012-01-11 13:54:12)
标签:

杂谈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大愿》台湾 杨惠珊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春之舞》台湾 杨惠姗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清泉映兰》杨惠姗(台湾)

    杨惠珊1987年投身琉璃艺术创作,苦心研究并成功重现琉璃脱腊铸造法。二十年来,以独特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观察力,揉合对生命的感悟,创作出富含中国传统与人文思想的作品,并针对琉璃材质的特性,做了深度探索,屡屡开拓新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将琉璃艺术的当代意涵,以全新视角开拓与诠释。
琉璃是中国历史上对玻璃的一种称谓,述说着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感情。
杨惠珊倾其心力挖掘和恢复的是中国历史上西周年间出现的“脱腊铸造法”,在这基础上,经上千次的实验,历时三年有余,发展出“铸造与浇注合成”、“玻璃粉材料”、“定位着色”等,使她的创作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作品意蕴深邃,千姿百态,尽显琉璃的华美。
2009年,杨惠珊于台湾高雄佛光山与西安法门寺展出一百八十尊琉璃佛像,她的“千手千眼千悲智”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永久典藏和展出。(博物馆三楼展出的以佛像为主的作品,非常吸引人,但是不能拍照。)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法国 埃米尔·加勒作品《浮雕花瓶系列》1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法国 埃米尔·加勒作品《浮雕花瓶系列》2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法国 埃米尔·加勒作品《浮雕花瓶系列》3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法国 埃米尔·加勒作品《浮雕花瓶系列》4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法国 埃米尔·加勒作品《浮雕花瓶系列》5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法国 埃米尔·加勒作品《浮雕花瓶系列》5

   这位法国玻璃巨匠在巴黎举办的三届世博会上(1878年、1889年、1900年),一而再再而三地将他的作品展示在全世界面前,惊艳无比。他的艺术灵感全部来源于大自然,力图将每一件作品都呈现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加莱在玻璃工艺上做了许多实验,陆续发明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技术,包括玻璃镶嵌、贴花、雕刻玻璃的染色、绘彩、敷珐琅彩、酸蚀、与金属的衔接、、和玻璃套色等。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龙田》日本 藤田乔平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五色之舞》日本 藤田乔平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五色之舞》日本 藤田乔平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红白梅》(小)日本 藤田乔平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红白梅》(大)日本 藤田乔平

    藤田乔平与日本现代琉璃艺术一起成长,他的作品是对日本传统生活的永久怀念。他把琉璃与贵金属融合在一起,琉璃纹理与黄金白银的结合,蕴入一股浓厚的禅意,并唤起了他对色彩的一种特殊感觉,那不止是颜色,其中还表达了人类的精神、思想和情感。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3V》史丹尼史雷夫·李宾斯基(捷克)
      加柔史雷瓦·布勒赫特瓦(捷克)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方尖碑》庄小蔚(1957,上海)

   庄小蔚先生是当代中国第一个在高校中建立琉璃工作室的人。他从英国的胡佛汉顿艺术学院毕业并获得玻璃艺术专业的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上海大学创建了琉璃工作室,并将现代艺术理念带回到这个传统的手工艺术领域,使之焕发新的光彩。他是中国琉璃工作室运动的先锋。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及国外展出,并被美术馆及个人收藏。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Still Alive Stele》安东尼·勒彼里耶(1952,法国)

   作为新艺术时期琉璃艺术的传人,勒彼里耶结合其深爱的考古学,不断发展自己强烈的意象语言,让他的人文关怀在澄净中熠熠生辉。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Trios》但丁·摩利欧尼(1952,美国)

    色彩是但丁·摩利欧尼作品的标签,看他的作品如同在满目琳琅的超市中逛了一圈,收获满心的喜悦与轻松。难怪他的作品会频频成为美国权威琉璃杂志《GLASS》的封面宠儿。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Femme》安·沃尔芙(1937,瑞典)

   安·沃尔芙用形状、颜色等琉璃语言和对创作对象的深刻剖析,从独特的视角传达女性的美丽、力量和伟大。将抽象的元素经过灵感的加工,让我们在一张张沉思的脸上,大大的眼中感受到她对命运和感情的深刻理解。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小提琴》布利提拉·诺法克(1952,捷克)

    他的作品常以高度精密的计算,将几个琉璃组件组合起来,形成令人赞叹的平衡结构。想象力和美术创作力是他的成功之钥。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Tea Rose Bouquet Banded Cube》保罗·史坦卡(1943,美国)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City》杰·马斯勒(1949,美国)杰·马斯勒

    杰·马斯勒戏剧化地把城市的轮廓,缩影在这只大碗上。在琉璃作品上喷砂,并进行彩绘,让光在城市底部扩散,产生一种既真实又虚幻、既明亮又阴暗、既美丽又沉重的城市印象。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Seeded Messenger》艾里克·希尔顿(英国)

    苏格兰高地的古老与旷野,是艾里克·希尔顿认识世界的启蒙,给他的创作注入强烈的神秘思考。借助丰富的玻璃资历,他用精准的设计语言,结合不同的媒材,表达自然、宇宙与人的息息关联。而他将各种材质利落精准地与琉璃完美结合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2
《Space Messenger》杨·罗里查克(1944,斯洛伐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