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完整的保持着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通高19.42米,面宽17.24米,进深14.54米,占地250.66平方米。楼底花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阳楼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显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楼宇主体与构架为纯木结构。其建筑特点是整个楼宇由四根直径46厘米楠木金柱和20根檐柱支撑,盔顶屋面,这种大型盔顶式建筑,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三层飞檐翘首凌空,如意斗拱叠合精美,脊饰构件栩栩如生,二楼明廊环绕精巧别致,登上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如今的巴陵胜状景区是2007年扩建的,扩建后的“巴陵胜状”更加完美,更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园中的双公祠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滕子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与范仲淹同举进士。
岳阳楼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它的历史,厚重深邃;它的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建筑,精美绝伦;它的精神,气贯古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