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不该是出卖“色相”的
(2012-05-02 13:29:36)
标签:
食品添加剂色素色相冰棍鱼香肉丝健康 |
分类: 科学博览 |
从4月20日起,38种常用食品添加剂撤出历史舞台。
被撤销的38种食品添加剂涵盖了很多功能类别,其中着色剂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权威食品安全专家表示,失去着色剂可能令食品颜色变得单调,但有利于健康。
关于食品“色相”,你了解多少?
特邀专家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协会高级会员。
好色相是添加出来的
五颜六色的冰淇淋、浓稠鲜艳的果汁饮料、金黄柔软的玉米发糕、晶莹剔透的熟食、色香味俱全的炒菜……购买东西时,但凡有副好色相的食品总是格外诱人。
“以冰激凌为例,本来的颜色应该是白色或者淡黄色,但市场上的冰激凌五颜六色,“这些都是着色剂起到的效果。”食品安全专家、疾控中心教授吴传业说。
评价食品除质量和营养外,色、香、味、形也是重要的基本参数,在这4个参数中又以色泽的影响最大。因为视觉信息是最直接的感官信息,自然、悦目、和谐的色泽可以增加人们的食欲,提高商品的市场价值。许多天然食品都具有一定的颜色,但由于其对光、热、酸、碱的敏感,在加工、贮存过程中会发生褪色和变色,为了保持和改善色泽,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用食品色素进行人工着色。
被撤销或是市场原因
此次被撤销的38种食品添加剂是因为存在着不安全性而被撤销吗?对此,吴传业教授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发现原来的添加剂可能有新的副作用,就要取消,就像我们有些药品发现了它有问题就停用了一样。
二是有新的添加剂作用更好,能够替代。
三是它本身可能并不是非常的必要,可有可无,应该从紧把握,因为现在食品安全关注度比较高。
在此次撤销的着色剂中,大多数为天然色素,这与其使用频率较低和提取成本较高有很大关系。对商家来说,合成色素的成本更低廉,而天然色素由于易受金属离子、水质、pH值、氧化、光照、温度的影响,颜色不稳定,也不如合成色素来得那样鲜艳。像柑桔黄和玉米黄,就是因为价格高使用频率低而被淘汰。事实上,在卫生部动作之前,聪明的商家早就追着价格便宜的柠檬黄和日落黄去了。
合成着色剂对健康有害
着色剂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种。
合成色素自19世纪问世以来,由于成本低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稳定、可任意调配而得到广泛运用。但是,由于合成色素大多属于煤焦油合成的染料,不仅本身没有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有的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已被砷、铅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因此世卫组织对合成食用色素的使用种类、使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国家对合成色素也有特别严格的限制,只有汽水、冷饮、糖果、果汁露这些可以少量使用。
天然色素也并非完全安全,在提取加工过程中也有可能像合成色素一样,混入其它有害物质或被一些重金属污染,所以也存在毒性问题。安全起见,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着色一般也需经过毒理学检验,对其最大使用量也有具体的规定。但相对于合成色素来说,天然色素相对较为安全。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1996)规定,目前中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用色素只有8种: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对这8种食用合成色素的危害性虽没有定论,但它们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所以能不食用就尽量不用。
有些色相根本没必要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人们凭感觉接受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可见,产品外观很重要,尤其是外观颜色。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但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但与其它食品添加剂相比,着色剂一般属于“可加可不加”的角色。
同样以冰淇淋为例,吴传业教授认为,“在其生产工艺中,着色剂加与不加,并不影响生产、储存及营养价值等”。加了着色剂的冰激凌,花样不断翻新,对销售会有帮助。
专家还表示,有很多着色剂其实源于消费者和商家对于食品颜色的误区,根本没有使用的必要。比如馒头要越白越好,做酸菜的东西要越黄越好,比如新鲜苹果要越红越好,这本身都是错的,所以,“我觉得有一部分食品添加剂被取消并不是很重要的,它可能本身就没什么必要,之所以添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色相的要求。”
色相代表:鱼香肉丝
红油竟是红色素
在食品中添加色素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知道利用红曲色素来制作红酒。但你根本想不到,我们在饭馆里常吃的经典菜——鱼香肉丝竟然也成了红曲红的“杰作”。
近日,有人在网上曝出了这一行业秘密。
中小餐馆内,一盘鱼香肉丝的价格一般在18—22元左右。很多人都知道,制作鱼香肉丝的关键是泡椒油。泡椒油的熬制工艺很复杂,第一需选择原材料,必须是尖头泡椒才行,圆头椒达不到口感要求;然后剁碎放入锅中,再按剁椒比例倒入油,用小火慢慢熬制,不需添加任何辅助材料,两个多小时后锅内的油才能变成红色。一些小餐馆,一天卖不出五六盘,熬泡椒油既费时又费力,干脆用红色素来替代。
虽然红色素本身有一股刺鼻奇怪的味道,但烹饪后的成品菜外观诱人,颜色明显鲜艳,盘底的油也是偏橙色。“除鱼香肉丝外,鱼香茄子、宫保鸡丁、糖醋里脊、红烧肉等是否添加色素,直接影响其菜品的外观和销量,所以添加色素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餐馆工作人员曝料。
延伸追踪
市场上的色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占有量较大的化学合成色素,一种是纯天然色素,其中化学合成色素国家有明确使用量,并且只能在冷饮、饮料、罐头等食品工业中使用,但不能用于餐饮业。
范志红评价,现今的餐饮业已离不开各种添加剂,爆米花伴侣、鲜榨果汁伴侣、烤羊肉串香料、麻辣烫调料……餐饮业所用的调料当中,到底有多少食品添加剂、使用率有多么高,已有很多调查结果证明。
一项对北京市海淀区餐饮单位的问卷调查表明:68.2%的被调查餐饮单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查到的食品添加剂中,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者占64.1%,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没有固定的存放场所的占69.8%。(资料来源:张玮等,北京市海淀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采购与使用管理现状调查,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第4期)
一项全国调查表明,在使用添加剂的餐饮业中,42.9%采购添加剂时未索取任何证明,84.8%未配备食品添加剂专用称量工具,94.0%未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71.4%未设置食品添加剂固定存放场所。(资料来源:徐亚南等,我国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年第3期)
专家点评
“我担心的不是这些食品添加剂毒性过高,而是餐饮业无法控制使用剂量。用大勺加油加盐的方法来加食品添加剂,很难避免超标问题。”范志红说。
色相代表:火腿肠
火腿肉为何是红色
某名牌300克圆火腿,标价13元,标签上面写着以下配料:
猪肉,鸡肉,水,淀粉(≤6%),植物蛋白,饴糖,食用盐,白砂糖,香辛料,增稠剂,水分保持剂,增味剂,食用香精,D-异抗坏血酸钠,着色剂,亚硝酸钠,乳酸链球菌素。
火腿肠中也有着色剂?这是之前记者从没注意过的问题。拿着标签找到范志红老师,原来,能够改变食物颜色的不仅仅有“着色剂”,还有“发色剂”。
“火腿和肉肠之所以呈现漂亮的红色而不是灰暗的淡褐色,是因为其中放了‘发色剂’亚硝酸钠。这东西是一种有毒物质,但是微量使用的时候可以帮助肉类发出粉红色泽,只要控制好剂量,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危害。标签中D-异抗坏血酸钠是维生素C的类似物,它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能够促进发色,并减少亚硝酸盐残留的危险。”范志红说。
考虑到亚硝酸钠超标的后果很严重,厂家一般都会严格控制数量,然而消费者就喜欢红色的产品,所以厂家还要用着色剂来加深颜色。肉类着色剂一般是一些红色色素,比如自古以来使用的红曲色素,还有诱惑红、苋菜红等国家许可的合成色素。
延伸追踪
为配合教学的需要,范志红曾让学生去北京市海淀区几个大超市做有关肉制品的调查。当时共调查肉制品136种,其中包括西式肉制品45种,中式肉制品46种,肉松肉干类29种,肉类半成品9种,速冻肉制品5种和肉罐头2种。其中,关于发色剂亚硝酸盐和着色剂的数据是这样的:
“标注含有发色剂亚硝酸盐的产品共有98种,占72%。不过,没有标注的多是散装中式肉制品,它们虽然颜色也是粉红色,可是没有标注任何原料成分。推测其中红色产品多半也加入了亚硝酸盐。”
“标注含有着色剂的产品共有52种,占38%。其中主要是红曲红、诱惑红、辣椒红和胭脂红。除了诱惑红之外,都是天然色素。”
专家点评
通过标签,很多消费者看到的配料如“香辛料、增稠剂、水分保持剂、增味剂、着色剂”都是模模糊糊的“合并标示”,很可能是几种添加剂的复配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一种一种地标出来,单子还要拉长不少。
色相代表:紫薯饼
芋头“染色”成紫薯
这是范志红一次真实的就餐经历,作为食品营养方面的专家,就餐时同样逃不开“被染色”。
一日去某餐馆就餐,点了一份美味紫薯泥。薯类营养价值很高,她打算用紫薯泥来替代部分米饭作为主食。
待到薯泥端上桌来,范志红有点发愣,因为这紫薯泥的味道不太自然,颜色也过于浓艳。
叫来领班,探问这紫色来自何方,领班态度很好,说是用“紫薯香油”做的。只要把芋头蒸熟,打成泥,加入糖,再加一点这种紫薯香油,就能做出这样的效果来。
范志红听了自然大感兴趣,要求看看这个神秘产品。只见领班拿来个白色的瓶子,其中盛着深紫色的油状液体,散发出浓浓的味道,既有奶香味,又有其它香精的味道,包装和状态都很像爆米花时用的香精。
细看瓶子上的配料表,写着这么几种原料:“薯香油、苋菜红、亮蓝、乳化剂、柠檬酸、山梨酸钾”。薯香油自然是各种香精加上脂肪的混合物;苋菜红和亮蓝是合成色素,红色+蓝色=紫色;乳化剂是让香精、脂肪与芋头打出来的淀粉糊混合得均匀一些,改善口感;柠檬酸是为了调节味道,让菜肴不要过分甜腻;山梨酸钾则是防腐剂。
在范志红看来,这里面没有什么国家不允许使用的成分,是货真价实的“傻瓜型”复合食品添加剂产品,推荐的添加量是0.2%。不过,看来菜肴中的实际用量超过了0.2%,味道和颜色都过浓了。
看着眼前色艳味浓的薯泥,范志红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吃的兴致了……
延伸追踪
馒头是北方人几乎每天都要吃的主食,关于馒头的增白问题已经说过多次。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新麦子做的面粉口感不好,有些发粘,筋力不足。放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慢慢筋力变强,做出来的面食口感才好,这个过程就是面粉的“后熟”。有人在面粉里加过氧化钙或者过氧化苯甲酰,其实就是用人工加氧化剂的方法促进面粉的“后熟”。但氧化剂同时也能氧化掉面粉中微量的胡萝卜素等有色物质,让面粉变白。这种增白效果,本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副作用”,遗憾的是,它居然喧宾夺主,变成了企业争相过量添加的理由,乃至于人们都忘记了为什么要加氧化剂这种东西,甚至干脆把它们叫做“增白剂”。
现在很多人讲究吃玉米馒头,但范志红告诉记者,真正的玉米馒头最多加30%的玉米粉就会质地比较粗糙,弹性差。如果质地细腻均匀,必然是假玉米馒头,或玉米含量微乎其微。而颜色来自黄色素,香气来自玉米香精。
专家点评
其实真正令人担心的,并不是在馒头中使用包括柠檬黄、防腐剂之类的添加剂,而是添加剂的数量是否超标,品种是否合适。众所周知,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管理水平比较低,很难把握添加剂投放的准确数量。食品添加剂正规用量都很小,使用剂量都有严格限定,绝对不是用勺子、碗和手抓就能搞定的事情。
色相代表:冰糕
一根冰棍至少两种着色剂
随着气温的升高,又到了冰棍销售旺季。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一支普通的雪糕产品使用了几十种原料原料:
“磷脂、聚甘油蓖麻醇酯、饴糖、全脂乳粉、果葡糖浆、麦芽糊精、乳酸、乳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单硬脂酸甘油酯、瓜尔胶、卡拉胶、柠檬酸、柠檬酸钠、食用香精(酸奶香精和蓝莓香精)、甜蜜素、苋菜红、亮蓝。”
很清楚地看出,一根冰棍里至少含有两种合成色素——苋菜红、亮蓝。
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的冷饮区看到,大部分的冷饮都含有三四种着色剂,此外还有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以及食用香精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成分。但与冰淇淋相比,冰糕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不少品牌的冰激凌一盒内就含有多达七八种着色剂,其中不乏在拟撤销名单当中的玉米黄和桑葚红。
延伸追踪
同类食品:冰淇淋、奶昔、蛋糕
常用着色剂: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胡萝卜素,焦糖色素等
除冰淇淋、冰棍等冷饮外,蛋糕店的蛋糕也是着色剂的“集大成者”。花花绿绿的图案,离不开着色剂的点缀。
英国《卫报》几年前曾披露了一则关于奶昔的消息:快餐店提供的“草莓奶昔”里既没有鲜牛奶,也没有草莓,而是59种化学原料的混合物!
奶昔的草莓味道从哪里来?当然是合成香精。要想味道逼真,还需要40种化合物的精妙配合,比如戊酸戊酯、茴香脑、乳酸乙酯、紫罗酮、麦芽醇、苯甲酸甲酯等。奶的部分来自脱脂奶粉、乳清粉和奶油。为了让口感柔滑细腻,要加入瓜尔豆胶、卡拉胶、单甘酯和磷酸盐等;为了配出凉爽的甜味,加入的不是白糖而是果葡糖浆;为了像草莓一样红艳诱人,还要加入合成红色素。
专家点评:
其实,绝大多数加工食品都是一样的策略。哈密瓜水果糖中没有一点哈密瓜的成分,其颜色来自“亮蓝”和“柠檬黄”的配合,味道来自香精。蓝莓蛋糕当中没有一丁点的蓝莓,柠檬夹心饼干当然也没有柠檬成分,在不同色素的调配下,色相足以乱真。
对此,范志红认为,添加合法的合成色素是可以的,但老百姓必须明明白白地消费,知道自己吃的是色素带来的美色。要知道,天然食物的颜色并不能长久保存,如果追求太漂亮的色相,就难免和人工色素和平共处。
色相代表:鲜榨汁
1个西瓜榨20扎鲜汁
榨取一扎1.25L的木瓜果汁至少需要4个木瓜,而工商局在调查某酒店时发现,一个木瓜可以“榨”出4扎“鲜”果汁。该酒店的“技巧”是:鲜果汁由十余种食品添加剂勾兑而成,加入少量天然木瓜汁“添加剂”即可。
在该酒店,售价48元/扎的木瓜汁服务员宣称是新鲜水果榨出。但在操作间,工作人员看到的是另外一幅景象:工作人员在搅拌机中仅放入三四片木瓜,随后从白色的没有任何标签的塑料瓶中,倒出红黄色的液体加入搅拌机,又从三盒粉末中,用汤匙挖出少许粉末加入,加水后搅拌,一扎木瓜汁就完成了。榨出的木瓜汁,香味扑鼻,橙色诱人,果肉碎末均匀分布。该酒楼的西瓜汁也是类似方法制作而成的,一个西瓜竟然可以制成20多扎“鲜榨”西瓜汁。
执法人员进入该酒店的鲜榨果汁专用仓库,桌面上密密麻麻摆放着17瓶白色塑料瓶,上面贴着各种水果口味标签,如柳橙、玉米伴侣、奇异果、红枣等等。后经专家检测确定,这些都是果汁浓缩添加剂:木瓜汁伴侣,含有酸度调节剂、安赛蜜、香精、苯甲酸钠、柠檬黄、日落黄、诱惑红等添加剂;奇异果汁伴侣,包括酸度调节剂、增稠剂、安赛蜜、苯甲酸钠、甜蜜素、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色素、香精等……除这些调节剂外,榨汁时还要加入3种白色粉末——优果粉、糖和奶精,于是一杯杯鲜榨汁就制成了。
延伸追踪
记者在跟踪采访得知,不仅是鲜榨水果汁,目前在酒店中流行的玉米汁、黑米汁、红枣汁等杂粮现榨汁也采取了几乎同样的操作手法。
其实,他们走的正是奶茶的路子。奶茶里面没有茶,是奶精、糖、香精和色素调出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秘密。大家都喝过果珍吧?它在配料表上诚实地告知人们,是一种完全靠20多种原料人工调配而成的、有很高技术水准的水果味饮料。它的风味之好,实在是超过我们日常吃的橘子和橙子。在我国市场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纯果汁永远卖不过只含10%果汁的果汁饮料,原因就在于鲜水果不是按人类的口味精确设计出来的,而果汁饮料却可以做到随意调配。
专家点评
不含任何对人身体有益的营养价值的“饮料”,还不如白开水!
范志红说,上面的新闻她听起来并不奇怪,因为制作真正的鲜榨果汁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一般的餐馆做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从水果中直接榨果汁,要想提高出汁率很困难,成本相当高;第二,鲜榨的果汁很容易变色,放几分钟就褐变,质地不均匀,还容易发生沉淀;第三,由于季节因素,原料不断地变化,鲜榨果汁的品质很难保持一致,甚至有些原料会断档。
其实,使用食品添加剂来配制水果味饮料并不是罪过,但应当明白告知消费者。值得提醒的是,在制作果汁时,日落黄、诱惑红、胭脂红等色素的使用量是有严格限制的,而一些非正规商家使用各种色素上色、各种酸味剂、甜味剂加料主要是掩盖水多果汁少的问题,这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相背离的,因为食品添加剂不能用来误导消费者,不能掩盖食物品质低的事实。
色相代表:染色橙子
橙子洗洗会变红
王女士买回一箱橙子,拿橙子的时候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于是捡起来用水洗,奇怪的事发生了:水变成了玫红色。橙子竟然会掉色?
找到果品批发市场,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也接到其他顾客的反映,确实出现了掉色橙,原因可能是“打蜡导致掉色”。
“一些地方气候不好,橙子果皮可能呈现淡黄色,不是很好看,所以就会用玫红色的色素涂在橙子表面,然后再打蜡固化。”一水果店老板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国内果蜡方面的专家张云贵介绍,果蜡的主要成分是纯天然的虫胶和巴西棕榈蜡,是可食用的,打蜡的水果不会掉色。但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工业蜡和染色剂,目前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叫柑橘红二号的染色剂,这在食品方面是禁止使用的。不排除有不法商贩用这种方法给水果上色。
延伸追踪
同类延伸:橙子、枣、荔枝、苹果等
水果“装相”早已不是新闻!为揭露水果市场的种种不法行为,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进行过暗访,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在福州市南郊红星农场里的一个水果储存仓库,仓库里堆满了成箱的橙子,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霉味。老板先把橙子倒进一个大桶里,然后开动机器进行清洗,霉斑刷掉后,橙子被放在一旁晾干。老板拿出一个小药瓶挑出一些红色粉末,倒进一盆无色油状液体里进行调和。盆里的油状物很快变成了深红色,这种深红色的油状物被涂抹在盆子里的海绵上。随后,晾干了的橙子被放进了盆里。
老板介绍,这种红色的粉末是一种色素,而这种油状物则是石蜡。为了增强打蜡上色的效果,老板还往石蜡里添加了一些洗涤精。不到半个小时,原本长了霉斑、灰头土脸的橙子就改头换面了,变得又红又亮。
其实,“水果美容”已经成为水果行业的“潜规则”。脐橙、天子柑、橘子、荔枝、苹果等,都是着色剂“青睐”的水果。
专家点评
柠檬黄、日落红等食用色素的应用范围并不包括染果皮,但相对而言,如果用它们来做果皮染色,还是比较安全的。最令人担心的,就是随意用廉价的非食用色素来染果皮,这样人们在食用水果时,就很容易污染这些非食用物质。同时,染色水果久放之后,其中的非食用色素还可能渗入水果内部,从而给健康带来隐患。
本刊记者 赵丽娜
前一篇:韩雪 告别玉女尽情折腾
后一篇:张恒 拍戏比当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