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我准备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今天这节课,我准备专门研就如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如何激发孩子们朗读,充分背景音乐衬托,如何入情入境的读书。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代分析。去掉常规的束缚,传统的公开课的面面俱到的模式,让孩子们进入名著,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去掉所有的条条框框,不给自己限制。没有人规定公开课应该上什么,应该如何控制时间。
许多老师,都知道孩子读书有感情了,这是一种素养,可是如何培养这样的素养。为了迎合,为了讨好,被某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约束。
作为从教三十二年的老教师,不能活在经验里,每次上应该不一样。这点樊老师做的很好。课上得行云流水。一课一得。与其面面俱到,所有的蜻蜓点水,不如精心突破一点。
百事通不如一事精。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从学生出发。不一定全。
当一个孩子激发了他的朗读兴趣,其实就是在学习上取得了事半功倍。
我的长项是教字,朗读。其实,这两项都是艺术,都可以单独拿出了当作艺术培养。这就是审美的提升。
把美的元素分享给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耳朵听过美好的音乐,美好的演读。书法作品。享受在文学作品中,而不是作业,不是枯燥乏味的作业。这样就是事半功倍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激发孩子乐学语文更重要的事情。爱美是人的天性,压力会让人很反感。那么就是美来唤醒孩子们的兴趣。
今天,为了给课文配背景音乐,我选择了好多音乐。安静地坐在楼吧上,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也不觉得车程有多远,没有疲惫感。因为那是音乐艺术给自己的滋养。陈楚生的《有没有人告诉你》是萨克斯版,我听得热泪盈眶。至少听了五十多遍。1999年11月23日告别家乡的情景历历在目。真是魂牵梦绕啊。那种思念的苦痛,在音乐中一次一次被浸泡,浓的化不开。昨天,听着这样的音乐整理了两篇日记。一篇是初次到广州的一篇,一篇是刚入师范的。我被音乐完全沉浸其中。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生活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这样的感受力。这样的教育真的比讲道理好万倍。
与其唠叨,与其冗长的废话,口头说教。不如直接进入作品。所以,过去教育孩子,总是分享故事,或者名人名言。让教育不再空洞无趣。
亲子共读就是这样的力量。没有多少时间对孩子说教。而是一起读美文。感恩的美文,母爱的,自然美景的。让美来熏陶孩子吧。可是,许多父母不知道。以为训斥越多,打骂越多,严厉了,孩子就爱学了。这样孩子的心只能和你越来越远。
孩子们因为音乐的背景,完全沉浸其中,一下子把那个悲凉的黑冷又饿又穷的女孩子展现在我们眼前。安徒生因为十一岁父亲死了,父亲是个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工。十四岁离开家寻找出路,后来认真学习。考了大学,再后来周游欧洲,把一生献给了童话创作,终身未娶。贫穷和自卑困扰着他。其实,《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就是安徒生的写照。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心酸。
孩子们因为有了音乐,非常的投入,孩子们慢慢地享受其中。我打破了过去的上课方式,带着孩子们抓关键词,慢慢品读。感受那个小女孩子的无助,两节课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作品中。几个孩子说,太感动了。难受的要流泪。是的,我想到了孩子爸爸说自己上学的时候,冬天没有裤子穿的情景。其实,那个年代的西北也是穷。看着富人的家家户户飘着的烤鹅的香味。我的心也疼。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富人家的过年快乐。我播放了《铃儿响叮当》为了衬托街市的凄凉,我播放的是陈楚生的《有没有人告诉你》的音乐。那种孤独,凄凉,思念的情绪一下子就勾起来了。
孩子们完全沉浸在作者创作的情节中,我觉得真正的语文课堂就这样完成了。我布置了作业,你的生活和小女孩的生活的对比,有什么感受。最近训练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音乐的作用真大啊。没有音乐的渲染,孩子们可能不能这么深刻,情绪不那么容易勾起。
将教室的灯关掉了,将窗帘拉起来,音乐响起,黑色的街市的情景马上就出现了。
我发现今天的上课是一种尝试,也实现了我的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