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做极限运动摄影器材的Gopro在美股上市,一上市就被爆炒,四天翻倍,看到这个股票这么牛比的表现。我第一反应就是摄影器材行业有什么壁垒?为什么能这么爆炒维持这么高的估值呢?从估值上来看,公司目前处在开拓市场的阶段,净利润是非常态的,所以市盈率基本失效,但是从市销率来看,公司10亿美元的收入对应60亿美元的市值,6倍的市销率还是比较高的。
确实从逻辑上讲,摄影数码产品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了,各方面技术都比较成熟,按理说不存在传统数码摄影进不去的细分行业,所以就没有壁垒,那么公司就不能享受这高的估值溢价,然而实际情况又并非如此。
所以看到这个公司我就在想,是不是我把所谓的壁垒想的太简单了。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个A股的公司——聚龙股份,这个公司主要做银行清分机的,我在一年前就看空这个公司,因为我觉得清分机这个东西看起来也不是个特别有壁垒的东西,A股也有其他公司在做试图进入,例如广电运通。而从估值对比来看,一年前,聚龙股份用8个多亿的撑起了70亿的市值,而广电运通25亿的收入市值为90亿市值,所以那时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空聚龙股份而做多广电运通。然而一年后,聚龙股份比广电运通涨得更多,到现在为止,聚龙股份的市值刚好和广电运通一样大,如果做空聚龙股份做多广电运通一年要亏接近30%。
而在回想,实际上形形色色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充分说明一件事,就是对于公司的壁垒不要想得太简单,简单的估值对比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而再回过头来看Gopro,他相当于是在传统成熟产业中开辟出了一片新的蓝海,仔细想想其实是有如下几点可以维持他的竞争壁垒:(1)公司规模较小的时候,不会有巨头注意到公司,公司尽可以在极限运动这个相对小的细分行业里尽情发展自己;(2)公司规模到了一定阶段后,可能会有巨头关注到它,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小行业并不能容纳太多公司,巨头们即使进入也并不会增加多少收入给自己业绩带来多大的弹性,而相反需要多开辟一个事业部增加不小的成本;(3)公司已经成了比较大的气候,而巨头们愕然发现这个行业其实还挺大挺赚钱,想进入的时候却发现公司已经不是吴下阿蒙,已经颇具实力,这时巨头就发现公司多年来在这个细分领域的钻研已经自然形成了壁垒,例如极限运动对于摄影器材的要求和传统摄影器材是不一样的,传统摄影器材一般把技术指标重点放在家庭用的便利性和专业用的高清度广角度等,然而极限运动要求的是抗水压、连贯、轻巧等指标,和传统摄影器材还是比较错位的,巨头发现自己想在短时间内达到公司多年积淀达到的几个指标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4)公司已经在这个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尤其是公司通过延伸到下游,例如视频领域并加入社交属性,形成了一定的用户黏性从而达成新的壁垒。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Gopro在极限运动这个细分领域其实还是比较有壁垒,这也是公司这几年快速发展以及维持高估值溢价的原因。而再看聚龙股份,在清分机领域他毕竟是先发者,多年的耕耘相比其他公司自然有它的优势,它能做出来的时候别人做不出来,别人能做出来的时候它能做得更好,而且银行这种公司出于谨慎的考虑,对于新增供应商想来都是比较苛刻严格的,从试用到小规模订单往往都要经过以年计的时间,更不用说完全接纳开始大规模下订单了。
壁垒这个东西,我们经常会提到,比如一些极度分散的行业,这种长期分散的原因很多就和没有壁垒有关,例如上周周报提到的理发行业。如果再仔细想想,理发行业和前面提到的极限摄影、清分机行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理发行业是存在很长时间的传统行业,而极限摄影、清分机则是因为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凭空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没有集中度的传统行业之所以会这样,自然有它的原因;新生事物能发展维持壁垒,自然也有它的原因。永远不要低估了一个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能被创造出来并流行,这是时代赋予它们的活力,我们就应该去尊重它。
而Gopro给我带来的感想并不仅仅在此,我之前也反复有提到过这样的观点——专注大部分时间比多元化好。一个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公司,就能形成其特有的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壁垒。Gopro在极限运动摄影深耕这么多年,其器材的性能、特定人群中的口碑不是传统摄影企业能轻易打破的,同样聚龙股份也是,清分机广电运通一直想进入,为什么迟迟不见放量呢?专注聚焦的力量是可怕的。
而对于这种在一个新生细分行业中积淀多年专注聚焦的公司,应该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当然,也要注意一点,就是这个新生细分行业的潜在空间很大。当一个聚焦专注型的公司开始面临天花板并试图进行扩展时,往往它的犀利便消失了,它的弹性开始减退,估值也不可避免地要下滑。
对Gopro的思考让我想起了两周前看的一本书《蓝海战略》,当时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出点评,但Gopro则是对这本书的一个很好诠释,就是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一片红海中开拓出一片蓝海的例子。
说实话,这类书有一个共同的通病,就是类似于成功学书籍,都是从一大堆成功的案例里找出成功者的共性,但是这并不能推导出遵守该共性的企业都能成功,还有太多失败者书中则完全不顾及,《蓝海战略》中其实也是一本这样的书。
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本书是本不错的书,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况且,投资本就没有绝对确定的事,至少它让我们知道,遵守某几个共性的企业可能成功,而且一旦成功可能就是不错的成功具有大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