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2011-03-01 10:28:51)
标签:

春季

养生

调理

黄豆芽

菊花茶

维生素c

健康

分类: 健康经

春节过后,春天悄然而至,春节的喧嚣劳累,早已经让我们的身体疲惫不堪,中国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就跟随我们去踏上春天养生的旅程。

 

 

http://s7/middle/701ad8a1t9d62cac87896&690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TITLE="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


 

 

现代社会,养生大概就是指,我们如何去吃、如何去喝、如何去调理、如何去进补、如何去运动等等等等。

现在就让我们来带您看一下,早春的养生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如何去调理吧!

 

1、春天来了吃什么

 

黄豆芽

 

 


http://s7/middle/701ad8a1t9d62cad7c5f6&690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TITLE="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

 

 

芽类蔬菜被称做“活体蔬菜”,而黄豆芽的功效更是高居榜首,黄豆芽作为蔬菜,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之为“黄卷”,芽菜富含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会减少人的斗志。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日本等国已将芽菜列为国防的唯一战备菜。

 

作为一年四季都比较常见的黄豆芽,最好我们自己发豆芽,因为豆芽并不是越大越好,所以比较利于我们去掌控,黄豆芽“一寸左右长最佳。”这个时候豆芽营养素的最饱满,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要超过其它的芽类蔬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描述:唯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具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

 

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早春这个时候,蔬菜品种还不多,多补充些豆芽,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尤其成倍增加的叶酸、核黄素等物质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而对于成年人,多吃些黄豆芽也可减少体内酸性物质的堆积,有助于消除身体疲劳,喝豆浆会产生腹胀的人,也更适合吃黄豆芽。

 

可以参考一下我们的做法:

 

超诱惑的拌黄豆芽



http://s16/middle/701ad8a1t9d62cae6f43f&690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TITLE="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


 

 

五花黄豆芽菜

 


http://s9/middle/701ad8a1t9d62caf64018&690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TITLE="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


 

 

2、应该喝什么:

 

古人的养生哲学讲究的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所以现在看来其实就是顺应自然地规律去养生,所以我们讲的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气与肝气相通,夏气与心气相通,秋气与肺气相通,冬气与肾气相通。有的人会担心如果过于养肝,会造成肝火过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先给大家解释两个基本概念,实证跟虚证,《黄帝内经》对实证、虚证的说法是:“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可见虚证是说你的正气虚,实证是说你的邪气实。治疗原则: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1)实证喝菊花茶:那些平时性情比较急躁、爱发火,或是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目赤肿痛的人,都是肝火太旺了,这属于实证,建议不妨每天喝喝菊花茶,因为菊花属辛凉解表药。味甘苦性微寒,是以清肝热、去肝火为主的。此外,当感到眼睛疲劳时,可以沏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菊花茶,伏在杯口上用菊花茶的蒸汽熏眼,大约两三分钟即可消除眼部疲劳。这就是老百姓讲的所谓的泻火。另外我们还可以试试菊花山楂茶能化淤消脂,清凉降压降压、减肥轻身,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患者。

 

如果闲暇时光,想来点不一样的感觉,那就看看这款薄荷菊花茶冻。相信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愉悦。

 

薄荷菊花茶冻

 


http://s3/middle/701ad8a1t9d62cb058472&690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TITLE="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


 

 

(2)虚证喝枸杞茶:如果一到春天就总觉得自己的两眼干涩、看东西还有些模糊,这说明您的肝阴不足了,属于虚证,此时,可以尝试每天喝喝枸杞子茶。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肾、养肝、润肺、明目、强壮筋骨、改善疲劳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虚则补之。

 

山楂枸杞茶

 


http://s2/middle/701ad8a1t9d62cb058b81&690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TITLE="养生跟我走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季"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