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漫游(一)

(2018-12-07 10:26:10)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随感

在巴黎享受艺术的唯美视觉

20181122  法国巴黎宿LeDefense索菲亚酒店)

 

到巴黎已不下四次,总体感觉是一个优雅、经典的都市。尤其整个巴黎城市中几乎都是不超过7楼的18世纪或19世纪的欧式建筑,到处是历史的沉淀和浪漫的艺术气息。但想到艾菲尔铁塔和罗浮宫中的人山人海,我没去就已生疲感。所以决定找些自己喜欢的休闲地方走走。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蓬比杜艺术中心是我心仪很久的圣地。走进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建筑,即理解因其标新立异、色彩鲜明而对巴黎传统建筑风格的颠覆所引起的争议。沿着其特色的有机玻璃圆形长罩的扶梯直达6层顶楼,远处的蒙马特高地的白色圣心大教堂和钢架结构下巴黎建筑的俯瞰,有一种现代与历史的重叠,随意取景都会有一种特有的艺术感。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我们沿着蓬比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的参观路线,从6楼逐渐下行。那里拥有欧洲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藏品:各种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油画和摄影、视觉艺术,都会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毕加索那充满重叠、变形、夸张的几何造型的立体艺术表现,总会让人有许许多多的联想;康定斯基的音乐和绘画的交融、明亮和清新的色彩把控:许多现代艺术的夸张,从废纸、易拉罐、耳机、树根、钢管等各种取材的艺术作品,带来的许多非正常逻辑、立意超常的表达方法。身在其中,令我自己都惊奇的是没有情感上的排斥,没有沟通上的障碍,而是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不断地颠覆我们传统的、固有的许多理念、思维,并将人体内向往自由、渴望个性的原始的野性充分地调动,有一种冲动,更有有一种心理达到某种满足的享受。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从蓬比杜艺术中心出来,即来到巴黎西堤岛上的巴黎圣母院。那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矗立在塞纳河边。在蓝天白云下,黄色的秋叶使她更加庄重。每次来到巴黎圣母院,就一定会想起雨果的同名小说,凝望着那钟楼,仿佛听见那个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那深沉的吼叫:“美”!

初冬的巴黎,前几天已飘过小雪。北风已开始施虐,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不时还飘下细细的绵雨。放眼望去,巴黎与魔都上海一样,也有一层薄薄的雾霾笼罩着……。这种天气,让已经数次来过巴黎的我已经没有举起相机拍摄市景的兴致,于是放弃了原定船游塞纳河的计划,一头扎进另一个与罗浮宫、蓬比杜现代艺术中心齐名为“巴黎三大艺术馆”的奥赛美术馆。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位于塞纳河左岸、与罗浮宫隔河斜对的奥赛美术馆,原先是一个修建于奥塞宫遗址上的火车站。1939年火车站因不能满足电力机车的需要而被废弃,1983年按照文化部长出身的蓬比杜总统的方案,改建成现代艺术博物馆。

如果说罗浮宫是陈列1848年之前的古代艺术作品、蓬比杜艺术中心是收藏1914年以后的当代艺术作品,那么,奥赛美术馆就是集中展出1848年至1914年间的现代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宝库。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与罗浮宫的奢华、蓬比杜艺术中心的现代相比,奥赛美术馆相对较小而显得精致。三层建筑中紧凑而密集地布置了80个展室。漫步在那现代艺术的精品中,俗人也会升华为高雅的信徒,一种虔诚的敬仰油然而生。莫奈的作品、凡高的自画像、罗丹的雕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和印象派初期的作品,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新印象派、纳比派都在这里以经典的代表作展示非凡。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一层展厅的左边,正好是为期三个月的“毕加索蓝色和粉红色作品”巡展,那是过去很少面世的毕加索22岁到36岁时期的早期作品。世界各地的爱好者蜂拥而至,在宁静的奥赛美术馆中再现罗浮宫那样拥挤的景象。早期毕加索的作品,尽管在手指的比例、脸部的表情上也有印象派早期的夸张,但总体还是中规中矩,与蓬比杜艺术中心他的晚期代表作有很大的区别,那20岁时抑郁的蓝色,据说是在恋爱后,向粉红色系列的蜕变是那样的明显和跳跃。能幸运地看到毕加索那么多的早期作品,与昨天在蓬比杜艺术中心看过的后期代表作做系统比较,算是这次巴黎之行对我因天公不作美的摄影遗憾的最大补偿。

法国漫游(一)

法国漫游(一)

周四的下午,正好是每周半天的学生开放日。巴黎所有的艺术馆在这半天中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许多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艺术馆。我尾随着他们捕捉着那令我回到童年时到博物馆参观的兴奋与渴望的瞬间。马上发现有两点很值得我们中国的教育界反思:一是法国的小学老师,或许只是艺术老师,都是年过半百的男性大叔,那种成熟男性的慈祥、耐心与富有哲理的指导和教育,我想,与我们大多是年轻女老师的教育效果应该有所不同吧?二是法国小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安静、认真和频频举手提问,显示出他们自幼的艺术修养和好学好问的习惯,这或许就是法国人给人普遍具有优雅与艺术气质的渊源。

法国漫游(一)
     两天的巴黎游程,从一个艺术馆到另一个艺术馆,那种沉浸在视觉大餐中的快乐和满足,是一种对高雅和艺术的虔诚,是一种对唯美的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