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生活(七) 社交
(2016-08-02 14:49: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前言:年过半百后,总感觉职场高潮已过去,而汉迪“人生四季”的理论中,关于退休后到依赖期之间二、三十年的“人生第三季”如何快乐度过一直缠绕在心。想着希腊寓言中一个钓鱼者与智者的对话,当一个本性懒散的人被劝说到职场奋斗半辈子后又回到海边钓鱼时,将是如何一个情景?于是试以虚拟的构思、第一人称、系列叙述理想的晚年生活,使人生的价值观、生活情趣、内心追求得到一些诠释。
秋日下午的太阳温暖地照射到床上,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有一种满足的惬意。职场时的我,无论做医生、院长、管理,早晨6点起床,7点出门已成习惯,晚上十一点多入睡也是常态,很渴望中午能有十几分钟的小憩,但往往不能如愿。退休以后,晨起、晚睡依旧,但每天中午可以享受那过去只有在出国公务舱中体会的无打扰、睡到自然醒的午觉,很是满足。
想着今天又是周三,几个好友将如约晚上来到我家,简餐后一边听音乐,一边下四国军棋大战,期间还会穿插着品酒、品茶,当然更多的是闲话和交流。我很期待这样的社交活动。
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
中国人的社交活动,按照我的好友、时任美国天普大学社会学教授Z君《中美礼仪差异的人已关系分析》所述,是熟人社会;社交活动多以聚餐为主要形式;亲朋好友、挚友闺蜜,圈子相对固定,饭足酒饱、倾诉放任尽在其中。
相比较,我或许是比较崇尚开放、自我结社、赢得共识的“小我社会”的人已关系。我总认为当代社会,尽管互联网可以作为社交的重要手段,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格外重要。记得在职场最后一年的网上性格测试中,在我回答了一系列测试题后,给我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眼中,我是一个思维活跃、善于社交、给人一种“自来熟”的感觉,总能在人群中引人注目,并给予大家一些启示,很受大家欢迎。测试或许给人一些宽慰,但我清晰地记得在国外生活期间,看到在国外的中国人对几周一次的社交生活的期待和渴望,那也是促使我至今始终不能接受移民国外的主要原因。我真的认为在当今社会,一个疏于和他人交流、或孤芳自赏、单枪匹马奋斗的人,是很难胜任管理者的角色的。只有豁达开朗、疏于沟通,将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放在重要地位的人,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而社交,是保持这种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渠道。
我的社交形式,尽管也有聚餐品酒,但更多的是以娱乐活动为社交形式,而且社交对象很广泛,又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那些活动,娱乐不是目的,而是让不同的群体、各类朋友,在社交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人文修养:中学四君子,在F君的小院中,国家命运、马列理论的争吵和四国大战的厮杀缠绵交织近三年;文革期间,在同学家中私塾式的文化学习中,把桥牌学会的同时,上海知识分子特有的小资情调已融入骨子;儿科医院紧张的住院医生生活中,午休时的桥牌和围棋,编织出一个儿科年轻医生的人脉网;作为教委党校2001级党政处级班的老班长,每年二次,以牌娱开始,到聚餐结束的联谊活动,15年连续不断,在教卫系统有口皆碑;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五虎将”,就在咖啡馆、养生馆、我家的弈棋桌上,医院管理论坛课题、排行榜方法等许多决策和智慧结晶频频溢出;那时高尔夫球场的绿茵场上,许多关系到一个公司、一个个人的许多重大抉择,就在不经意中成为历史亮点;我家地下室的音乐声和棋牌激战中,许多医疗投资的论证、判断和方案就此形成……
退休以后晚年生活中的社交,少了许多官场的附庸做作、拍马溜须,“世态炎凉”“人间淡漠”“世事无情”的敏感期都已过去,而是老朋友之间真正的社交。每月1~2次,或同学、或老友、或在老年大学新交的朋友,聚在一起,喝茶、品酒、听音乐、看球赛、玩扑克、下棋……,常常还会组团去摄影、旅游、车驾……,其乐融融。
老年人的社交,已少了许多世故,在对象和形式的选择上有二个金标准:1、感觉舒悦:每一次相聚、交往,彼此都感到有所收获,身心舒悦,如此才能反复循环、长久以往;一旦成为负担,有人感觉是浪费时间的活动,自然就会逐渐消失。2、价值观相似:老年社交,不像在职时作为团队领袖需要刻意与他人、包括你不喜欢和不欣赏的人保持良好关系;老年社交也不可以象年轻时在沙龙、论坛上的咄咄逼人和唇枪剑舌。老年社交要彼此尊重、以诚待人,更要宽容,彼此谅解和平等互利的氛围。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晚年社交依旧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