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卡“卡”在哪里?
(2014-01-17 10:48:53)
标签:
健康 |
分类: 医管手记 |
国家卫计委作为医改和缓解“看病难“重要举措的居民健康卡,近日被媒体报道频频遇冷“:不少患者反应,在一个医院看病,办了一张健康卡,到另一个医院不能用,还得再办一张健康卡;办了健康卡的居民反映,那张卡在看病时没什么用;医院中为了健康卡而设立的自动查询机几乎都成摆设;老百姓不理解和体会健康卡的用途……。居民健康卡为何受“卡”,“卡”在哪里?这里演绎的是居民健康卡的内涵、实施要素和功能应用。
所谓居民健康卡,是居民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用于身份识别、满足健康信息储存、实现在跨地区和跨医院就医时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基础载体,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CPU卡。国家卫计委是希望通过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和应用,满足健康档案、智能信息异地共享、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紧急情况救治和健康管理的需要。
居民健康卡的实施和有效应用,顶层设计至关紧要。居民健康卡要达到全国卫生信息的唯一性身份识别和多卡合一的目的,必须全国统一的健康卡注册,必须与新农合、社保可兼容的密钥管理。但至今国家卫计委和人保部在密钥体系上各执一词,甚至不愿兼容,如此使医保和健康卡的二卡合一和信息储存和费用结算合一就很难实现。全国统一、覆盖医院、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的卫生信息网是健康卡跨医院、跨地区互联互通、业务协调和信息共享的基础,而其中标准化的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网络互联是关键。目前不少地区在信息建设和互联互通尚未完成的基础上盲目发放健康卡,其结果必然是一个医院发放的健康卡只能在一个医院应用,一个地区发放的健康卡跨地区不能应用,健康卡就此被“卡”住了。
健康卡要被老百姓广泛接受,不再“遇冷”,关键是其在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流程、方便群众就医上的应用,而不是几台自动查询机即可万事大吉的。上海、浙江、佛山等地卫生信息和健康卡应用的实践,或许可以描绘出如此一个健康卡应用的蓝图:区域中所有医院实行门诊诊断、处方用药、检验报告、医学影像、出院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的实时共享,逐渐实现跨地区联网共享。病人可以通过门户平台进行全省全市的专家门诊网上预约和检验报告网上查询;病人在医院就诊,一次挂号预付,在医院内化验、影像检查无需付费,最后一次付费结算取药,全程电子无纸化;医生看诊时将病人健康卡放入读卡机,即可获得病人的健康档案和在全国任何医院就诊的所有记录,当医生重复用药或重复检查时,电脑会自动智能提醒;医生用药中的配伍禁忌,对肝功能损害者的肝毒性药物应用、对肾功能不全者的肾毒性药物应用都会收到智能警示;最新治疗方案、儿童用量核算等都可以直接从知识库中获取,临床路径的电子化成为可能;病房医生查房、护士的血压、体温、监护都可在无线终端直接输入;病床病人的任何监测指标和检验报告有异常时会自动在床位主 管医师的智能手机上显示,医生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医嘱处理;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工作量统计、费用监管、质量控制、药品耗材的跟踪、人财物的管理都在实时、可信的信息化平台上实施;双向转诊、慢病管理、社区医疗卫生与三级医院的信息共享、远程会诊、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监控在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上更为科学有效。如此健康卡的应用,谁会不用?谁会没有感受和体会?
总之,按照健康卡的内涵定义,扎扎实实地建立覆盖全国、标准化的互联互通网,协调全国各部位、各地区的相关利益和管理部门,本着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方便群众的宗旨,不断探索健康卡的应用,使健康卡真正成为老百姓喜欢、离不开、视为健康保护神的“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