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心路》自序
(2012-05-16 19:36: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管手记 |
离开青灯黄卷的书案,轻轻打开书房的窗户,晚春时节晨曦中的习习凉风,一扫闷热与疲劳。看着区区6年间70篇有关医改、医管的评论杂记汇编而成的《医管心路》的初稿,回想其写作和编辑的过程,有一种无怨无悔的欣慰。
早在2006年12月,我率领上海医院管理培训团在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接受医院管理培训后的结业典礼上,与当年美国总统共和党候选人、麻省州长罗姆尼的副手,一个卫生管理博士毕业分管卫生福利的女州长赫利对话。我惊讶的发现:同样的看病难看病贵、同样的医患矛盾,美国官员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医药卫生制度,政府包揽所有责任,体制机制改革理所当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联想我国当时由“中国医改总体不成功”引发的争论中,医院和医生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官员妄言“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是医生的欲望无穷大”,这种认识、立场上的差异,令我深思颇多。
看着大洋彼岸一个卫生管理出生的女州长,以自己卫生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在麻省演绎了一个令人注目的全民医保的改革,为日后奥巴马医改方案做了精彩的铺垫和注释。这一切,让同样从一个小儿外科医生,到医院院长、医院管理博士生导师和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的我,有一种以医院管理者角度去剖析中国医改的本质和目标的责任;有一种以医者的良知去直击医事焦点、正视矛盾、呼唤真情的冲动;希望用自己的辛勤笔耕和激情呐喊,能唤起人们对重建良好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信念和希望。从此,医改漫谈、医管手记、医事焦点、医院管理访问随感等多种形式,在《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卫生》《健康报》和我的个人网站、博客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评论和杂记。
去年的金秋时分,《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年会在成都召开,我和我们复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几个副所长与本书的策划、编辑相遇,谈及日前几本有关医改和医院管理的专著,主要二类:一类是学院教授撰写的教科书格式和学术论文集,学术性很强,但缺乏医院管理实证,对社会关注和医院管理这关注的医事热点涉及也较少;另一类是业外人士撰写的报告文学式的专著,常以罗列现象、揭露黑幕为主题,哗众取宠、扭曲事实。貌似真理真情,常常与卫生规律悖论;打着民生公平的旗帜,勾画的却是一个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很难实现的乌托邦似的宏图。于是,大家鼓动我将近年的评论手记编辑出版,以正视听。
对医改医事思考的轨迹,画就的是一个医院管理者的心路。翻阅这这六年对医改的憧憬、焦虑、探索、展望的过程,放眼世界、纵观古今,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律、国内外医疗卫生改革的借鉴,仍然可以从中追寻出一条令人充满希望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