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三地航赶忙(二)
(2011-05-06 11:43: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记随感 |
鼓浪屿畔交流忙
按领导的要求, 4月13日夜晚即赶到厦门,入住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在那里召开的是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专题交流会,却被告知我不必参加第二天上午的会议交流,只需参加下午的医院交流。好在我这个人心态特好,一点都没为急急过早离开西双版纳而懊恼,转身决定明日上午再游鼓浪屿。厦门,与青岛、大连一样,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海滨城市,那种特有的高雅、洋气、美丽的海景似乎十分熟悉,但那大都市缺乏的悠闲、宁静却让我神往。夜晚,在环岛海滨大道上,与卫生局那个英俊、聪慧的后起之秀聊着、走着,任海风从脸上拂过,许多因体制机制造成的工作烦恼会在海风中被瞬间吹飞,那种超脱、惬意的感觉,只能在那大海博大的胸怀和海风吹拂中体会。
14日上午7:30,我早饭后即只身背着摄影包,扬招了出租车直奔轮渡码头,踏上了一直让我回味无穷的鼓浪屿。上岛后我马上避开众多的旅游团游客,一个人转入上山的小路。走在那僻静的巷弄,似乎听见了那隐约的琴声和鼓浪涛声,那一座座在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德等国留下的领事馆楼,风格各异;林巧稚、郑成功、赵小姐和古色奶茶等名人故居和有故事的老店,让我会独自呆着、怔着,这时才体会鼓浪屿一直让我梦回的原因──她,似乎与我们前生的某一段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鼓浪屿的幽街、峭崖、沙滩、岩峰,处处是景,我拿着相机独自漫步。尤其鼓浪屿那短小狭窄、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的石板街道,与岛上的苍翠树木、似锦繁花、红瓦小楼相映,有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旧日情调。而林巧稚纪念馆、路边的写生画家、卖艺的鼓浪屿艺人,在鼓浪屿的历史人文与环境中,我似乎没有过多的闻到铜臭味,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崇拜产生。一直走到日光岩下,那仲春百花齐放、绿树葱茏上,百米高台、奇石叠磊、洞堑天成的景色,凌空耸立,让我享受了“不到日光岩不算到厦门”的满足。转身沿海边走回码头,海边的别墅,尽管已旧,但总让人感到有丰富的内涵和被海水冲洗后格外干净的色彩,那种让人想起美好旧时光带来的一丝悠然怡静,或许也只有在鼓浪屿这样的地方才能感受。当我登上回厦门的鹭江轮渡船,返身再望鼓浪屿,发现我骨子里还是喜欢那些种有旧时美好时光回忆的老地方,与上海的田子坊、新天地相比,鼓浪屿的海风海浪和绿荫繁花更充满自然气息;与上海的老城隍庙、醉白池、朱家角相比,鼓浪屿的西方文化和小资情调更符合我的审美。
下午1:30,在领导带领下,由上海卫生系统各委办局组成的参观团去厦门第一人民医院和厦门长庚医院学习交流。作为与上海同样的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厦门的二个改革亮点确有值得上海借鉴学习之处:厦门第一人民医院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预约挂号到时分、配药付费全自助,尽管其卫生信息化跨医院的全覆盖尚有差距,但在卫生信息的分析指导和监督下,合理用药、费用控制的成绩确比上海显著;厦门长庚医院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中的探索更是上海望尘莫及,一个台湾财团法人的非营利医院,在北京、上海到处碰壁后,却在厦门生根开花,其以医疗院长、行政总裁、护理院长为特点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医疗质量和人文关怀为宗旨的业务管理、参考台湾医疗耗材价格的集团统一招标对医疗成本节约的巨大潜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他们对执业环境和医生对薪酬差距的不认同的迷惑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反思……
17:15,我匆匆地从厦门长庚医院直奔厦门机场,18:30我已登上厦门飞广州的东航航班,但心上仍然是七上八下的忐忑。从厦门到三亚是我这次航赶中最令我担心的一段旅程,原计划19:45降落广州白云机场,然后转海航21;00飞三亚的航班。但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民航准时是奇迹,延误是常态,那一个多小时的转机我真感觉很悬!欣喜地准时登机,然后郁闷地被告知流量控制延误起飞;19:00起飞让我送了一口气,一边祈祷着,一边想着那年从布达佩斯乘荷兰航空转机阿姆斯特丹飞香港,转机时间只有20分钟,荷兰航空公司承诺保证,飞机着落一分不差,地勤空姐在舱门接机,然后和我一路小跑,准时赶上航班,那种管理和服务,一直让我羡慕不已。20:15,飞机降落广州机场,我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拖着装有三脚架的拉杆箱,一路疾奔到中转站,却被告知海航没有中转柜台,要出机场从一号航站楼赶到二号航站楼三楼。我是一边疾走带小跑,一边不断看表,1500多米的负重急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赶到办理登机柜台已是20:32,过了截止时间二分钟,连忙打招呼,又出示公务舱的VIP卡,才让我拿到了登记卡,继续我航赶的第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