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心

(2008-02-21 18:03:37)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随笔

艺术,往往具有灵魂洗涤、精神沐浴般的震撼作用。昨晚在大剧院欣赏纽约爱乐乐团的首次访沪音乐会,这种感受回味无穷。

走进上海大剧院,看着马泽尔执棒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海报,有一种如同教徒走进神殿朝圣的崇拜和虔诚。纽约爱乐乐团是美国和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二个多世纪一直名列世界十大交响乐团前列。因为纽约爱乐乐团一直是媒体先锋,使其成为历史上录音最多的乐团。我的交响乐情结,几乎就是看着由托斯卡尼尼指挥该乐团的LD大碟、听着该乐团演奏的贝多芬全套作品CD而入门的。记得大剧院建成之初,曾经预告纽约爱乐乐团来沪首演,因为商业运作因素,最后失之交臂。纽约爱乐乐团和马泽尔欠上上海大剧院的这份“情债”,一直使他们内疚,也一直使我和上海乐迷期盼。这次在上海数个专业音乐厅的如今,仍然选择大剧院进行“首次访沪演出”,情理之中,也是我们近十年望穿秋水的如愿。

在热烈的掌声中,洛林·马泽尔执棒登台。他那典型的法国人脸庞和几乎全白后倒的发型,那与几乎所有著名指挥家传统的燕尾服不同的宽领双排钮西装已形成他独特的风格。已经三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领略他那迷人风采,今天第一次亲眼目睹.看着年已古稀的他依然活力,可联想传说他将在今年移交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棒,深知这或许就是我人生中与这位著名艺术大师的唯一一次零距离接触!

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尽管已是音乐会序曲的经典,但我一直没有很深的印象,更偏爱象罗西尼的《威廉退尔》那样的激情作品。就是贝多芬的作品,我或许更喜欢《埃格蒙特》序曲。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的浑厚和整齐,还是显示出著名乐团的功底。只是大剧院作为剧场设计的音响效果,在交响乐团管乐齐鸣时的过多的折射分贝和没有吸音效果,真的不能和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媲美。但想着那份“十年之情”的补偿,我满足地享受着。

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的演出,往往以上下半场均为四乐章的大部作品为特色,也因此深得正宗交响乐迷的喜爱。昨晚上半场是门德尔松的《A大调第四交响乐曲“意大利”》。记得第一次聆听这部交响曲,是数年前一位同样热爱交响乐的挚友送我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CD,听完后感言:那是热爱生活的人们理想境界的写照,是一部充满阳光、美丽、欢乐的乐思。纽约爱乐乐团在第一乐章开头的悠扬木管声,就把人们领入地中海畔、阳光明媚的意大利;而那委婉的小提琴声,似乎象一个活泼的意大利姑娘,引导着你探奇这爿美丽、浪漫的土地,能感受到门德尔松自谕的“青年王子”的快乐。第二乐章那“朝圣进行曲”,让我联想起意大利古老的建筑、教堂,浓厚的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宗教的气氛。在优雅的意大利小步舞曲之后,第四乐章以意大利萨塔列罗舞曲的急板,把罗马狂欢节的喧闹、快乐,在几个沉寂和高潮起伏后,渲染得那么真切,真正地感受人们期望的理想生活。

昨晚下半场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沧”》,那是古今交响乐曲中最著名、杰出的经典精品。记得我在“激扬生命的乐章”表述过:我一直偏好明朗、激情的交响乐,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总感到过于忧郁和悲凉。记得好友说喜欢柴可夫斯基的《悲沧》,尤其是那第二乐章勾画了美仑美奂的生活画卷令人向往和憧憬,我即将自己只听过二次的卡拉杨指挥的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悲沧》拱手相让,还说自己很难接受这种过于压抑的叹息。但似乎随着岁月的流失和阅历的增多,我开始慢慢地体会《悲沧》的深沉之美。昨晚的第一乐章那大提琴和圆号发出的呻吟般的叹息,随着马泽尔艰涩的、前后推拉的手势,那旋律能让人体会艰难、烦恼、焦虑,或许有时也是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第二乐章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单纯旋律,是让人感受生活美好时的欢乐,但柴可夫斯基在其中穿插着的低迷和不安,仍象幽灵般地荡漾着;在享受了活泼、紧张、烦恼爆发、反抗发泄的第三乐章后,柴可夫斯基改变了第四乐章快板的传统风格,以哀伤的慢板奏响,这才是《悲沧》的主题:死亡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随着二声沉郁的圆号声,一切即在这无限凄寂中结束。突然意识到:人们真的能听懂“悲沧”,那人世间的一切会纯真得多,就会更加珍惜生活和快乐生活。真可谓灵魂的洗涤啊!

雷鸣般的掌声,让马泽尔多次谢幕和加演。他最后加演的比才的《法郎多雷舞曲》和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均是被我自制的《聆听》光盘收录的曲目。听着一流乐团演奏自己钟爱的经典曲目,有自己的欣赏得到认可般的满足。

走出大剧院,星光灿烂。那阴涩的暴雨和严寒的冰雪已经被忘却。但那“意大利”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悲沧”对人生的认识,刻骨铭心,给予我无限遐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