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解春
高解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3,871
  • 关注人气:3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风丝雨访旧居

(2010-10-16 23:1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自选精品

傍晚时分,与人相约在新华路香花桥的一个餐厅晚餐。一看时间还早,一种似乎是潜意识的冲动,我让司机让我在新华路393弄弄堂口下车。秋日的上海,已经有些凉意,空中飘着绵绵细雨,踏着新华路那法国梧桐树落下的黄叶,我缓缓地走向我那25年前的旧居。秋日丝雨中,那怀旧的情怀与思絮被渲染得格外强烈。

新华路393弄,座落在因法国梧桐和法式别墅区闻名的新华路香花桥路口,是建国初期市委的家属宿舍。84年底,我们在经历了数月的结婚无房生活后,按当时女方单位分房的原则,在诸多婚后无房者中幸运地分到了新华路393弄的一室住房,就此在这里留下了我们难忘的一段岁月。

新华路393弄口,是一排沿街排房中间的一个过街楼下的弄堂口。我惊奇地发现,弄口的公用电话亭在25年后的现代上海大都市中十分罕见地依然存在着。探头望去,一个年龄约五十多岁的男人坐在公用电话亭内,但蒙太奇般的联想让我想起那个个子矮小、动作敏捷的宁波阿婆。25年前的我,还是小儿外科住院医师,最后一年总住院医师的工作更是忙碌, 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即使晚上下班、夜休在家、或者每周一天的周末休息,只要病人有情况,都要叫床位医生到医院。而那个年代家里装电话是严格控制的,局级以上干部才有这个待遇,值班医生都会电话打到公用电话亭,傍晚时候,宁波阿婆在窗下大叫一声:“雪糕,杰拉叫侬去医院(宁波口音:小高,他们叫你去医院)”那叫声,整个弄堂都听见;深更半夜,宁波阿婆披着寒衣,轻轻敲门,我闻声起身,马上骑上自行车飞奔去枫林路的儿科医院……。新华路393弄的7年岁月,伴随我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蜕变为小儿外科专家的职业生涯的启蒙之路。

秋雨中,我沿着深深的弄堂向我的旧居走去。弄堂两边原本高高的围墙已改造成透绿的铁栏,那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一栋栋红砖的法式别墅在绿荫中依然让我感觉华贵,依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弄底的三幢原本三层的砖瓦楼房,现已加层成为四层的建筑,但四周林立挺拔的杉树,也已高及那四层的屋檐,在秋风中仍然那样熟悉地摇曳着。我走到第二幢最东边的窗外,抬头望去,那二楼朝东朝北的那一间房,就是我的旧居。夜灯已上,那双层木窗中仍然可以看见与25年前一样的画境线上的日光灯,那东窗上的晾衣铁架还是我25年前留下的,那奶黄色的大壁橱依然如旧,唤起我太多的回忆:

新华路的旧居,是我们婚后的第一套蜗居,12.5平方米,煤卫均三户住家合用。窄小的室内,沿西墙放上衣橱、五斗橱、冰箱,基本已到门口,北窗下书橱、缝纫机,挨着是一张4尺大床,东窗下还能放一个三人沙发,沙发前放一张餐桌。好在还有一个2平方多米的大壁橱,使那蜗居仍能整洁、温馨。入住的第二年,女儿即呱呱落地,尚没满月,我们就开始了12平方米三口之家的紧张生活:每天早上5点多晨起,趁着邻居还没起床抓紧完成十分钟内洗尿布的三部曲:污物洗去、肥皂擦搓、热水泡后凉水过清;象卓别林一样地完成烧早饭、给孩子穿戴、整理房间后,7点不到夫妻双双抱着孩子出门;晚上戴星归来,跟着邻居阿婆学烧菜:苏北阿婆告诉我炒蚕豆要重油多糖;本地阿婆教会我红烧靠的是浓酱焖烧和糖入着色;当我三菜一汤上桌,从外滩挤公交车归来的母女俩才刚进门。晚饭后短暂的逗女儿,谈杂事的天伦之乐后,即各行其是:我坐到缝纫机上看业务书、写论文;妻子在餐桌上温习业余大学功课;女儿更多的是乖巧的在床上或地上自我角色游戏:最初的积木、益智玩具,后来放着很多模型汽车扮演警察、面对各种布娃娃当妈妈、做老师……。新华路393弄的7年岁月,是我初为人夫、初为人父的起步,紧张、忙碌、清贫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太多的抱怨,充满着对事业的信心、心灵的充实和难忘的天伦之乐。

新华路393弄中央有一块绿地,中间有一棵很大的柏树,现今已经改造成小区儿童乐园和老年人健身区,那时这里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记得女儿刚刚会爬时,就常常爬到邻居阿婆家串门;稍大就会用那呀呀童语和阿婆和比他大十几岁的舅舅们交流,成了大家的开心果。寂寞的她的最大乐趣是每次当东窗下的环卫车来收垃圾时,站在沙发上看那环卫车把垃圾桶吊起、翻转、放好的机械操作,感觉很神奇,以至当初问她长大了做什么,回答做老师和环卫车司机!当时一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日,我们每二周带着孩子去闵行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另一个周日会早上把家务全做完,午后带着女儿去华山路新华路口的儿童乐园、天山路的交通公园、天山公园、中山公园游玩。86年的元宵节,才刚满1岁的女儿拖着兔子灯在弄堂里和绿地上蹒跚奔跑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

我惊喜地看见,绿地旁的“新苗托儿所”仍然还在,那熟悉的教室、天井围墙内的儿童乐园,让我想起那时忙碌的我们常常是最后一个接孩子的家长,年轻高个子的胖老师,经常带着我的女儿等在弄堂口迎接我,我每次一边抱歉着把小嘴翘的高高的女儿抱上自行车,一边目送着老师也要急着挤上公交车赶回家。那一切至今想来都会有一丝苦涩,但很奇怪那时并没有现代年轻人那么多的抱怨和那种痛不欲生般的感觉,那时的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走出弄堂口,左拐发现新华路新华书店与25年前一样营业着,这在现今那么多商业诱惑下的上海都市繁华阶段让我十分惊奇和感动。我象25年前很多次一样,轻轻地推开门,悠闲地翻看着书架上的书。当我看见六六著写的那本《蜗居》,联想着她近期的另一反映医生生活的新作《心术》,感觉生活未必如此灰暗,除了象海萍那样无奈的挣扎,象海藻那样在诱惑面前出卖灵肉,我们是否更应该倡导面对现实、充满自信、依靠自己努力逐渐改变自己人生的那么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想着我在新华路393弄蜗居中的生活,现在回忆未必都是青苹果样的青涩,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甜蜜与温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承诺是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