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榻

标签:
古典家具榻青楸落木文化杂谈 |
分类: 故宫收藏的古典家具 |
题目用“矮榻”其实本末倒置了,榻的本义就是狭长而矮的床形坐具,加个矮字倒显得多余,之所以加个矮字是与现在常见的榻做个区别。
榻是供坐着的,而非用以躺着,更不是晚上睡觉用的。现在见到的榻一般都比较高,离地距离在40厘米左右,这是“进化”之后的榻了。
唐代之前,古人是席地而坐,地上铺张席子坐上面,到东汉,矮榻已经出现了,《后汉书·徐稚传》中提到,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蕃指东汉时,南昌的一位太守叫陈蕃。陈蕃为人清高,从不在家接待客人,而唯独看重徐稚,陈家里专门为徐准备了一张榻,徐来了让徐坐,徐走了以后,陈蕃就把榻挂墙上。现代词汇中的“下榻”即是从这个典故来的,下榻是指把榻取下来,引申为招待宾客休息,住宿。
由此可见,能挂墙上的榻一定不是很高,很大,不然挂起来有点费劲,而且砸下来会伤着人。这就是矮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的坐姿发生了变化,为“垂足而坐”,也就是坐椅子了,这样更舒服些,相应地,榻的高度也由低变高。
存世的矮榻(高度在20厘米以下)非常少,现存的矮榻多是明清时期的文人骚客为怀古而特意去定制的,而非彼时的标准家具,因此保有量很小,矮榻的价值在于印证高古生活习俗,展示中国古典家具的演变过程,而美学价值倒在其次了。

榻是供坐着的,而非用以躺着,更不是晚上睡觉用的。现在见到的榻一般都比较高,离地距离在40厘米左右,这是“进化”之后的榻了。
唐代之前,古人是席地而坐,地上铺张席子坐上面,到东汉,矮榻已经出现了,《后汉书·徐稚传》中提到,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蕃指东汉时,南昌的一位太守叫陈蕃。陈蕃为人清高,从不在家接待客人,而唯独看重徐稚,陈家里专门为徐准备了一张榻,徐来了让徐坐,徐走了以后,陈蕃就把榻挂墙上。现代词汇中的“下榻”即是从这个典故来的,下榻是指把榻取下来,引申为招待宾客休息,住宿。
由此可见,能挂墙上的榻一定不是很高,很大,不然挂起来有点费劲,而且砸下来会伤着人。这就是矮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的坐姿发生了变化,为“垂足而坐”,也就是坐椅子了,这样更舒服些,相应地,榻的高度也由低变高。
存世的矮榻(高度在20厘米以下)非常少,现存的矮榻多是明清时期的文人骚客为怀古而特意去定制的,而非彼时的标准家具,因此保有量很小,矮榻的价值在于印证高古生活习俗,展示中国古典家具的演变过程,而美学价值倒在其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