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城记

(2023-10-24 17:28:47)
标签:

成都

古琴

峨眉山

分类: 琴事
         2017 年 4月,经镇江刘善教老师引介,著名音乐前辈、琴学家唐中六先生来锡出席琴社丁酉第二期东林雅集,唐老和刘老师共同主持了此次雅集的讲会环节,他介绍了古琴活动和琴学研究的一些动态。雅集后唐老和刘老师等师友一起登上太湖游船,宾主在湖光山色中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唐老回川后,嘱我递交琴学论文,后拙文《琴缘六百年---锡山成氏源流及琴事》刊载在由他主编出版的《琴都流韵》一书中。之后几年我每有琴学新著出版,都会寄赠给他,请他指教。唐老一方面音乐造诣深厚,成果丰硕;另一方面对古琴艺术的推动尤为尽力,其中成都国际古琴艺术节在他的主导下,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琴界的一大盛会。

        前几年,刘善教老师就邀请我参加这个成都琴会,当时演出阵容都已安排就绪,但由于疫情,接连推迟,直到今年,第八届艺术节终得以举办。故在刘老师及团队的精心组织下,我和查捷、陈波等友欣然赴锦城与会。

       由于我是第一次去成都,必须到一些地标性的景区游览,所以放弃了艺术节的许多议程以及与各地琴友见面的机会。一下飞机,放好行旅,我们即去杜甫草堂。草堂的画面已无数次见过,但只有到实地,才能感知氛围和气场。当天是阴天,还不时有几点雨星,天色较暗,加上树木阴翳,草堂笼罩在灰度比较高的色调中,这和杜诗沉郁的风格更为贴合。虽然草堂建筑群看上去不是太旧,但周边参天的名木依然把此处营构得古意盎然,加上发掘出的唐代草堂遗址陈列,似让人迅速地进入了唐诗的历史空间。

       不久,又从唐诗的风雅中回到人间烟火,傍晚时分,我们穿行在宽窄巷子中,两条小巷游客摩肩接踵,各种食材、调料的气味混杂变幻,辣味当然是主角。两边的店面装饰比较繁复,色彩也浓烈,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转了几个茶园、几处火锅店,最后在路边摊上吃了一碗豆花。天气已晚,遂坐地铁到春熙路名店“龙抄手”,点了担担面和抄手各一,但味道均不怎么样,就像无锡的王兴记。晚间回旅馆后,与唐中六先生见面叙谈。

       翌日上午,打的到另一个著名地标武侯祠,入祠见殿宇重重,翠柏森森,气象不凡。整个建筑群主要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部分组成,除惠陵外,主体建筑均是清康熙十一年重建。祠内的塑像和碑刻最为引人注目,塑像均是清代之物,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充分刻画了蜀汉著名人物的应有神采;碑刻更是有“三绝碑”之称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在内的许多历代精品。祠内景致也很有特色,建筑与古木互相映衬,构图很美。诸葛亮祠与惠陵之问有夹道相连,夹道两侧是矮矮的红墙,红墙外有翠竹,人过夹道,如在红绿之间穿行。武侯祠与杜甫草堂一样,均有专门展示川派盆景的院落,值得仔细观赏。出祠西门,就是原来的南郊公园,北端是四川军阀、抗战将领杨森的墓,墓东面就是古街锦里的入口。锦里之名很美,现在恢复之后与全国的其他历史街区也差不多,逛逛坐坐,颇得休闲之乐,但没在锦里吃饭,因为看到饭店的气氛就是旅游区的那种风格,没了胃口。出锦里,骑车往市中心,路过一个面馆,见食客们都在店面口路边就着小桌椅吃,人气满满,我觉得应该在这种地方吃饭,于是到路边在小桌椅前一试,果然吃得酣畅淋漓。

      下午抵成都博物馆,漫步在“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中,沿着时间轴,在各色精美文物中,领略成都悠久丰富的过往。在顶楼的文化空间喝着咖啡,吃着冰激凌,俯瞰天府广场。出馆到这城市之心的广场兜一圈后,地铁回程。晚上查捷提议,去吃一下标志性的火锅,我平时不喜欢火锅,但也只能入乡随俗,在红色和辣味中度过了一个川夜。

      13日一早,查捷开车,我们先往广汉三星堆。一出城市,在高速路上查兄吟出了 “窗含西岭千秋雪” 句,我抬头前望,果在车窗中看到前方如苍壁之高山,顶端是皑皑白雪,因而三星堆之行似又变成了杜甫草堂门前延伸出的唐诗之路。

      三星堆新馆刚刚正式开放,我们也算赶了个新,馆设三个大型展室,一路参观,原来只在电视、画册中看到的黄金面具、青铜人首、神树、大立人等等都看到了实物,非常震撼。但三星堆文明缺乏文献记载,存在很多不解之谜,普通人印证探索的空间不大,我对其历史追溯的兴趣不是太浓,所以需要立即回到相对熟悉的历史场景中,于是我们选择了川西的古镇作为下一站旅程,这就是崇州元通,崇州也是清末民初宫廷琴师李子昭的故里。

      导航把我们引导到元通古镇游客服务中心,查兄一看服务中心的建筑是新的,周国也没有旧房子,心里不禁一凉,怀疑是不是到了一个新造的古镇。我下车询问路人,称古镇区就在河对岸。于是我们就进入游客中心的通道,步上一个河堤,对岸的宝塔和绵延的临河民宅即映入眼帘,堤下的河道宽而浅,水流颇急,呈现了一派与江南古镇迥然不同的风貌。沿河往东南下游走约数百米处,有一座斜拉绳索桥,名“汇江桥”。略感摇晃地过此桥即进入古镇区。此刻我们才明了了古镇旅游规划者的良苦用心,将游客中心设置在古镇的对岸,让游人步入主题前有在河对岸先远观的一个过程。古镇的主要街区沿着河流走向平行展开,目前街两边的民居大都是民国建筑,步行在古街上,两侧民居中不时散发出的霉陈气和各种调料味,似在补充提示这个古镇悠久的历史,其中黄家大院、罗家大院、天主堂、广东会馆等建筑则代表性地凝固了此地过去的辉煌。这个处于味江、文井江、泊江三江汇流之处的古镇,因水聚人,因河聚物,而兴旺一时。我们选择在汇江桥一家茶馆临河而坐,悠闲自得地喝着茶,看着迅疾的水流,也会油然而生 “逝者如斯”之叹。

       晚上,查兄作东在成都市内一家黑珍珠餐厅请大家品尝考究的正宗川菜,一洗旅途的倦意。

      14日演出,上午在宾馆略微练曲,熟悉演奏用琴。期间,查捷、片云和肖清还到我房间泡了两开岩茶,聊作演出前提神之意。下午有商务车将我们送达演出场馆,主办方的相关工作还是做得比较细致,值得学习,现场观众素质良好,安静有序,演出过程中除音响出了一点小问题外,总体比较顺利。片云在第五个出场,琴歌弹唱了无锡吴士龙先生抄谱《玉簪记•琴挑》,演出结束后,在后台还受到两位贵州粉丝的追捧。我原计划是最后第二个出场,临时后面增加了一位刚刚赶到的琴友,变成最后第三位,曲目是《高山》,此刻音响正好调整到位,所以我还算比较顺利地完成曲目。同时,查捷在另一场馆抚弹了 应时节的《梧叶舞秋风》。演出结束后,刘老师、 宋老师召集演出团队成员晚宴庆贺,共叙琴谊。宴毕,我们还顺道逛了饭店不远处的黄忠墓、祠堂遗址等处。

      原本计划去青城山,后来刘老师说已集体租了去峨眉山的旅游车,我们遂和大队人马一起行动。峨眉山较远,一天的行程比较紧张,所以只选定了伏虎寺和金顶。一早七点出发,到峨眉山麓的伏虎寺已近十点,之所以选择去伏虎寺,是因为刘老师所藏名琴“云泉”琴腹内有伏虎寺钟梁所作的铭文,故“云泉” 琴与“伏虎寺”这三个字有着奇妙的渊源。伏虎寺是峨眉山最大的寺院,但不是旅游热点,所以相对静谧。入寺后,看到殿宇形制与众不同,均为两层,有楼,现存建筑最早建于清初,民国时一度为四川大学校址。康熙御题“离垢园”匾在进门处不远,因此地山间有回旋风的存在,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寺院内无尘无垢,故称“离垢”。寺院西路有镇寺之宝明代“华严铜塔”,此塔原系香积寺物,后移入伏虎寺,通身是整体铸造而成,代表了当时金属铸造工艺的最高成就。西路最后一个建筑群是位于高台之上的五百罗汉堂,我看完后,就在坐堂前高台的一张竹椅上,环视周边形势,果然东面的山体酷似一只伏虎,刘老师一众琴友则在高台下,纷纷以这只“伏虎”为背景合影留念。

       离开伏虎寺,驱车进入峨眉山景区,再换上景区的游览大巴入山,大巴在盘山道上爬行,雾随着山势增高而渐浓,大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到达雷洞坪,此时雾更重,气温也低了不少。我们稍作停留吃了中饭后,排队约四十分钟,坐索道缆车登金顶。

    从缆车站步行数百米,到金顶平台台阶之下,看到上面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还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听到正下山回程的游客还在嘟囔着遗憾的叹语,说今日又雾锁金顶了。我和片云等友拾级而上,在我们一群人中首先登上金顶平台,正要回望,发现周边光线开始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个淡淡太阳的轮廓在云中慢慢映现,远处的云海也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天色在云的快速移动中晦明变幻,我知道,即将云开日出了。果然,待我转完金顶上的所有景点后,太阳终于光芒万文地挂在了蓝天之上,金顶因而彻底揭开了蒙罩已久的薄纱,一时佛像、庙宇均金辉四射,恰如佛光照临,似也给我们的这次锦城之行点上一个金色的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