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尖渚上话邹家

(2019-09-04 14:48:56)
标签:

江尖

吴稚晖

邹成泰

邹广恒

       京杭运河往南过黄埠墩后,逐步收狭,到梁溪河分叉处,有三角形小岛,四周环水,即是江尖,江尖与黄埠墩均是原芙蓉湖中岛渚,当地人习称“江尖渚”,由于有大量的缸、盆、坛、罐,堆得又髙又尖,故书面有时又作“缸尖”。江尖北面与三里桥北塘大街隔运河相对,东南面横浜对岸是长安桥地区的横浜口和横浜里,西南对丁洚里,在以水运为主的旧时,此处是个交通要冲,因此商业随之驻足。江尖渚上曾聚居邹、陈、尤、蒋、袁、徐等姓人家,其中邹、陈、尤、蒋中不少人世世代代经营陶器行业,是陶都宜兴各窑户陶器集散地,批零兼售,艺兰家蒋东孚就是业主之一。虽四面环水,过去“江尖渚上团团转”无桥与对岸相通,刚好陶器适于船装,水运便捷,因此营业额大、销售网广,闻名周边。旧时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夜,江尖渚上环岛的垒起缸塔,塔顶塔身燃起油脚、木屑、谓之“点塔灯”,成为一道风景。以经营陶业作为经济基础,江尖上的居民就逐渐有了读书做官或投资其他行业的资本。
       邹氏是旧时江尖大族,系无锡邹氏西南庄支的一个分支,明嘉靖年间,邹锷(无锡邹氏第二十世)离祖居西南庄(今在硕放)到锡城谋生,租住北门外接官亭处,以弹棉花为业,后定居蓉湖尖,成为西南庄支江尖蓉湖分支始祖。至清康熙时期,家族开始勃兴,雍正初年,江尖分支的邹云锦(字霞章,无锡邹氏第二十五世),传说与大将军年羹尧义结金兰,信守年氏托孤承诺,云锦玄孙邹安鬯,为清代无锡琴人,字敬甫,贡生出身,对天文、地理、音乐、围棋、书法、算法等方面的学问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均取得一定造诣,在琴学方面,著有《琴律细草》。乾隆年间,邹云锦兄邹文锦(字焕章),仗义疏财,乐施积善,修建江尖邹氏家祠和环秀庵(后改关帝庙),重建惠山东岳庙和张中丞庙以及城中崇安寺和洞虚宫道观,还出资修建迎龙桥、汇龙桥、顺龙桥以及闾江西面的阳湖周渡桥等。同治年间,第三十世邹氏建勋、建烈、建镳三兄弟,创建江尖邹家大宅“承志堂”并续修家谱,他们的子孙也陆续开办经营陶器店、钱庄、丝厂等实业。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尖邹氏因战乱而普遍一度陷于困境,战后才得以操旧业而慢慢恢复元气,积累资本后向酿造、钱庄、丝业、粮食加工、橡胶等行业拓展,有邹成茂、邹成泰、邹义泰的字号,其中名气、规模较大的为邹成泰,开设人为邹海洲。邹海洲,谱名煜熙,生于1862年,长子福威,谱名福绥,字梅堂,生于1890年 ;次子颂范,谱名福祺,是该家族企业的代表人物;三子纪康,谱名福麟。邹成泰是当时一个有名的企业集团,集碾米厂、油饼厂、石粉厂、橡胶厂等于一身,对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分别改造为国营企业。纪康子邹敬行是无锡著名的技术管理专家,在业内较有建树。此外邹海洲近支族弟邹家麟(1881-1958)是民国无锡士绅,参与在福寿堂的光复密议,著有《辛亥无锡光复之实写》。邹先后在竢实学堂和竞志女学任教职,侯鸿鉴视邹家麟为“旧友”。邹也是清风茶墅的常客,绰号“硬壳虫”,是县乙种实业学校的创办人和无锡国专的校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元老吴稚晖与江尖邹氏的关系,吴稚晖的外公名邹绍曾,系无锡邹氏三十世,字永思,生于1818年,卒于1850年,外婆陈氏是邑庠生陈彦秀之女,生于1821年,夫妇育有二子一女,二子早殇,一女嫁阳湖吴有成,即吴稚晖母亲。吴稚晖生于1865年,幼年母亲就去世,一直由江尖的外祖母抚养,并在江尖接受早期教育,吴稚晖长大后来也曾在邹氏宗祠教授过子弟。杀害烈士秦起的元凶之一邹广恒系吴稚晖表弟,生于1908年,应为吴稚晖母亲嗣弟(邹祖庚或邹树基)之子,小名柏寿,居江尖上中渡口,1927年任国民党无锡市党部常委,参与“四一四”事件,后担任无锡戽水同业会理事长,1949年前后,化名周宝海潜逃上海,1952年被捕,关押于社渚,1955年9月被人民政府镇压。
       因为都有一定的产业,江尖上不少居民相对富足,比较大的宅院不少,所以很多人家有养花、养金鱼的喜好。2002年起江尖开始拆迁,家家户户的小花园,从此合并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公园。当下,如要在这块一览无余的开阔地上访古寻幽的话,再也不会”团团转“了。

江尖渚上话邹家
1970年代江尖航拍图

江尖渚上话邹家
京杭运河江尖段(图右为江尖)


江尖渚上话邹家
《江南晚报》及“无锡史志”公众号刊出了本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游正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