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哀 ——蹇先艾《在贵州道上》赏析
(2014-05-27 22:36:43)
标签:
蹇先艾在贵州道上乡土文学小人物悲情作家文化 |
分类: 我的生活随笔 |
《在贵州道上》是“我”叙述了一次回贵州老家的路上所经历的事情,其中包括旅途艰险、“加班匠”、轿夫的谈话等。“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同样是一个叙述者,叙述了一个自己亲身所经历的故事。在文本中,“我”就像个“带路人”一样,在“我”的指引下,读者走完了回贵州老家的全部路程,也“看”完了我所经历的故事。在文本中,无论是抬长途的轿夫、“加班匠”、老赵,还是赵大嫂、老婆婆、胡小山等,可以说他们都是小人物,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小百姓,他们过着不一般的艰辛生活。当然,文本中的老赵可以算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下层苦苦挣扎、麻木无助的可怜人。
可以说,老赵的悲哀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真实。他苦于一口烟,只能当“加班匠”,甚至为了多讨一文赏钱,赖着脸皮低三下四,他与老婆打架、被讨债的老婆婆揪住讨债,都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存在。据另一个“加班匠”贺光亭说:“老赵的老婆真是可怜,这个女人其实并不是“郎我泼”(指不安分过日子的女人),夫妻情意很重的”,这是老赵被抓后贺光亭说的,而文中有一处赵大嫂的哭闹,向众人哭诉老赵要她改嫁,老赵的理由竟是因为她是个“郎我泼”,这就与贺光亭的话有些矛盾。但通过赵大婶与她的哭闹与争吵,可见她并不是老赵所讲的那样,她所争的竟是想与老赵生活在一起。正如她哭诉的,“我犯了七出的哪一条?”这其实是老赵的悲哀,也许他是因为无奈,才用这种粗暴无礼的方式想赶走自己的老婆。
面对老赵,也许我们的情感会是一种对小人物的“可怒可恕”,怒的是他年纪轻轻就不学好,好吸一口烟,娶了老婆也不安分守己,日子过的潦倒不堪,甚至还做过土匪,这日子自然是破落了。而又说是可“恕”的,他老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文中也只是通过别人的口进行的叙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解读这种叙述是不可靠的。“我”半夜听见客房外面吵闹的厉害,第二日才知道是老赵被抓走了,贺光亭也不解地说“那个晓得老赵还当过棒老二的!他,他今天算不到就要吃卫生汤圆呢。”贵州当地方言俗称土匪为“棒老二”,“卫生汤圆”指的是子弹,也就是被枪毙了。他是一个“干人”,一个无父无母永远漂泊糊口的人,像乞丐一样挣扎着生活在贵州道上。他当过兵,也曾走南闯北,也有了妻子家庭,不难想到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闰土苦的像个木偶人,都是因为兵、匪、税等重重压榨。像老赵这样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也定是受过某些压榨的,这与贵州封闭的自然环境有关系,与野蛮的民风有关系,更甚至,也许仅仅是生活所迫而已。
这就是乡土小说中一处小人物的悲哀,我们在接受一些真实的同时,也免不了疑惑,所以把对文本的阐释行为交给了后来的读者,也许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观照世界”里的故事里的人。似乎熟悉,又有些陌生。
Ps蹇先艾(1906-1994),遵义老城人。笔名罗辉、赵休宁、陈艾利、蔼生等。幼年在遵义读私塾,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1869年)奉办“遵义教案”有功,加赏布政使衔。父蹇念恒,举人,曾任今越西等县知县。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蹇先艾对于新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时,他就与同班同学朱大楠、李健吾共同发起成立了“五四”以后中国最早的青年文学社团之一的“曦社”,并创办了文学刊物《爝火》。对蹇先艾的散文,最早进行评论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评论家的李健吾,他认为“在我们今日富有地方色彩的作家里面”,蹇先艾“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