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荡匪寇英烈威名永流传——从经典文学看光辉战史之《林海雪原》
(2022-11-02 20:54:44)
标签:
东北林海雪原剿匪 |
分类: 史海钩沉 |
题目:林海雪原荡匪寇 英烈威名永流传——从经典文学看光辉战史之《林海雪原》
作者:赵恺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22年九月上,第76~79页
1946年1月至1947年4月的东北剿匪斗争,在我军辉煌历史中或许只是短暂一瞬。但有赖于作家曲波创作的小说《林海雪原》,使得我军战士与土匪斗智斗勇的经典故事,成为一代乃至数代人的共同回忆。其实,现实中的东北剿匪斗争,远比小说所描写的更复杂而艰险……
遍地匪患
随着小说《林海雪原》及由其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广泛传播,令“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民国时代土匪间用于“盘道”的“黑道切口”,一度为世人所知。
其实,东北地区的匪患大致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增加对东北的控制力,取消了奉行200多年的禁关令,大量来自关内的移民拥入东北。但因东北地广人稀,只设有三位镇守将军,并未建立关内那样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拥入众多人口且缺乏行政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大量土匪随之产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辛亥革命、直奉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冲击下,东北地区的匪患愈演愈烈。
“九一八”事变后,窃取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虽也发动过声势浩大的“治安肃正”运动,但其打击重点是我党领导的“抗联”等抗日武装,对盘踞各地的土匪则极尽拉拢之事。在日本投降后,巨大的权力真空加之大量被日军遗弃的武器,令东北匪患愈加猖獗。据相关资料介绍,当时东北地区的土匪武装不下17万人,其中涵盖黑龙江省北部、东北部的北满地区匪患最为严重,当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县政权掌握在土匪手中。涵盖今天辽宁省南部、吉林省西南部的南满地区,有各类土匪约5万人。此外,在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吉林省西北部、辽宁省北部的西满和涵盖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东满地区,同样盘踞着上万人的土匪武装。
这些土匪武装盘踞山林、鱼肉百姓,对挺进东北、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的我党干部充满敌意。与此同时,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派为抢占东北,也派遣了大批特务潜入东北去收编各类土匪武装、伪满军警。截至1945年9月,被国民党政府收编加委的土匪便有16个系统,37种名目,32名正副总司令和总指挥,33名军长,158名师长。
《林海雪原》中最先出场的土匪头子“许大马棒”,便是为国民党所招揽的伪满余孽。据小说描述,“许大马棒”本是杉岚站地区的豪强恶霸,日寇修筑镜泊湖水力发电站时,“许大马棒”因带着一批打手为日寇出任监工、屠戮同胞有功,而被任命为牡丹江市警察署长。日寇投降后,“许大马棒”又巴结上国民党党务专员侯殿坤,一跃成为“中央先遣挺进军滨绥图佳保安第三旅旅长”。“许大马棒”这个人物虽是作者糅合了多位匪首形象虚构而成,但通过对这个人物的生平描写,可窥探出《林海雪原》的故事发生地——牡丹江地区当时匪患猖獗的状况。
深入林海
1945年10月14日,在原抗联第5军第1师师长李荆濮带领下,人民军队从国民党特务及伪满余孽的“临时委员会”手中接管了牡丹江市。但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各路土匪企图组成“东北先遣军”,以武力夺占牡丹江。
一时间,牡丹江周边地区土匪猖獗,仅被收编为“中央先遣挺进军第一旅”的马喜山匪帮,便先后洗劫了54个村屯,抢走粮食10万余斤,大批干部和群众倒在其屠刀下。当时,驻守牡丹江地区的人民军队仅有2个团的兵力,关键时刻,田松支队抵达牡丹江。
田松支队,系原胶东军区海防支队又补充一部分县大队民兵后编成,因支队长名叫田松,故此被称为“田松支队”。自抵达东北后,田松支队不断在战斗中壮大自己,抵达牡丹江流域时,支队已发展至3000余人。根据中共东北局“在合江、牡丹江地区,为我党在东北建立最基本的战略根据地。因此必须争取在最短时期内,坚决彻底肃清土匪,发动农民,建立巩固的后方,以支持长期斗争”的相关部署,牡丹江军区将剿匪主力部队编成3个支队和1个炮兵独立团,正式对盘踞周边的土匪展开主动进攻。
从1946年2月15日至3月14日,短短29天,田松支队通过21次战斗,毙敌400多人,俘虏匪首郑云峰以下640多人,迫使600多名土匪投降,解放村庄23个,完全打通了牡图铁路交通线。跟随田松支队一路征战的曲波,对这些战斗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所以其小说中才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许大马棒”麾下那支“由地主、恶霸、伪满警察、惯匪、大烟鬼组织起来的武装”,即便有上万之众,也不是我人民军队的一合之将。
鉴于斗争形势变化,从1946年9月开始,牡丹江地区的剿匪行动进入清剿小股残匪、散匪和捉拿匪首的第二阶段。当时的合江省委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剿匪方针:“应是消灭不是争取,是‘杀头’不是‘洗脸’。利用穷追和堵击相配合,采用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术’,实行以毙俘匪首,消灭股匪为目标的歼灭战。追剿、堵剿、驻剿三结合,土匪窜到哪里,剿匪部队就打到哪里。必须争取在最短时期内,坚决彻底肃清土匪,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巩固的后方,以支持长期斗争。”
正是这一时期,时年22岁正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的曲波,受命成为剿匪侦察小分队的指挥官,带领杨子荣等百战精英,以“猛打穷追、钉楔堵击、彻底消灭”的战术,对那些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顽匪展开持续追剿。
血染雪原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中,杨子荣孤胆英雄的形象都十分丰满,但真实历史中,杨子荣的出身及其成长历程其实很平凡。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城南叫峡河的小山村。父亲杨世恩是个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个刚强的农村妇女。4岁时,杨子荣曾随父母去东北安东(今丹东)谋生。后因生活窘迫,母亲又领着杨子荣回了山东老家。在老家,母亲省吃俭用供杨子荣上了几年私塾,但胶东地区的军阀混战再度打破母子俩相依为命的生活。1929年,12岁的杨子荣在母亲安排下,去安东投靠父亲。起初,杨子荣的父亲还全力支持他去上学。然而,“九一八”事变后,14岁的杨子荣只能辍学打工以补贴家用。
此间,杨子荣当过缫丝厂的学徒,到码头搬过木头、扛过大包,到鸭绿江江边放过木排、当过船工,甚至在日本人控制的矿山中当过苦力。由于不满日本监工肆意鞭打中国工人,杨子荣愤而夺过监工的皮鞭为工友出气,这使得他丢了工作。1943年,在工友帮助下,杨子荣逃离矿山,回到老家。此后,杨子荣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杨子荣参加了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参加八路军并被编入胶东海防支队,10月下旬,随部队赶赴东北。因其熟稔东北风土人情,曲波让他担任侦察排长。
在此后的战斗中,杨子荣的侦察员潜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他先是带领30多名便衣战士,进入有百余人枪的海林镇地主武装头子孙江的司令部,成功迫使其放下武器,顺利解放了海林镇。其后,在部队于杏树沟与李开江所部匪帮的战斗中,杨子荣又带领一班人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威過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
在剿匪行动进入第二阶段后,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更是愈战愈勇,先后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喜山等惯匪,并最终来到外号“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的地盘。
按曲波早期纪实文学《智擒“座山雕”的经过》一文介绍,“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滩,生于1882年,兄弟7人,他排行老三,故人称“三爷”。在张乐山8岁时,他的爷爷和爸爸在打家劫舍时被抓,处以死刑。他母亲因惊惧过度而亡。张乐山就跟着亲戚“闯关东”,一直往北到了吉林额穆一带,辗转到陈二爷家里做长工,最终选择落草为寇。
凭借所谓“百发百中”的“枪绝”、“识人辨路”的“眼绝”及“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腿绝”,张乐山很快在牡丹江一带闯出名气。日本投降后,他便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我剿匪部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后,曾对这股土匪进行多次围剿,并消灭其大部分人马。张乐山便带领身边剩下的二三十名亲信死党隐于深山老林,一心等着国民党大军到来,并时常出没山林,抢掠百姓、杀我干部,继续作恶。
杨子荣成功逮捕这名匪首的过程,与《林海雪原》中的记述大同小异。杨子荣以另一股土匪“九彪”李发林下属的名义,进入张乐山的山头。通过一系列“黑道切口”的盘问,顺利闯过三道哨卡,直入其老巢。略有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杨子荣并非独自上山,而是带了4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因此他无需成为“威虎山”的“老九”来等待“百鸡宴”的机会,而是在确认张乐山的身份后便果断出手,将该股顽匪一网打尽。
正因为正史与小说间的这些差别,才令得不少读者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认为所谓“座山雕”不过尔尔,杨子荣将其擒获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殊不知,张乐山自15岁当上土匪,18岁便独霸一方,至解放战争时期已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可谓老谋深算、诡计多端。日军占领东北期间,曾多次试图捕捉他均未成功。日军决定“招安”,张乐山按日军邀请到牡丹江喝酒盟誓。宴请安排在一家叫“惠吉”的酒楼,张乐山因日军联络人员的举动引起疑惑,当即从窗口飞出并从房顶逃出城去……
如此老辣的土匪头子,最终难逃人民的审判。这对震慑牡丹江乃至整个东北的土匪集团、肃清社会风气,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此后不久,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另一股顽匪郑三炮、丁焕章时,因天气严寒,其手枪枪栓冻结不能击发,被敌击中不幸壮烈牺牲。
曲波创作的小说及由此改编的样板戏、影视剧等作品,让杨子荣为代表的剿匪英雄们的事迹为世人所熟知,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也命名为“杨子荣排”。
真情怀念
在东北地区两年多的剿匪斗争中,除杨子荣外,还有许多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据松江、嫩江两省(编注:旧时行政区划)统计,牺牲的干部战士为1731人。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为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正是这些先烈的顽强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利用土匪武装破坏我军后方,配合其正面进攻的阴谋,保证了我军在东北站稳了脚跟,使得广大群众不再受土匪袭扰、威胁。同时,在剿匪过程中,东北民主联军广大干部战士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在剿匪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许多地方部队、二线兵团整建制地转为主力部队。
作为东北剿匪斗争的亲历者,1950年12月,在辽沈战役中负伤的曲波,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担任沈阳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后又到齐齐哈尔车辆厂担任党委书记。这段时期,他有了将剿匪经历创作成长篇小说的想法,便偷偷试写了一部分文字。据曲波妻子刘波回忆,曲波之所以偷偷地写,是因为他自尊心强,怕写不好闹得满城风雨。1955年初,曲波被任命为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到北京后,他又接着写下去,还是保持着秘密状态,据说当小说初稿写完前3章(15万字)时,他感到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可牺牲战友的英勇事迹激励他坚持写下去。
据刘波回忆,一天夜里,当曲波写到杨子荣牺牲的章节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潸然泪下。他把妻子叫醒说,他写到杨子荣牺牲,写不下去了……所以《林海雪原》开篇就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以表达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当然,《林海雪原》不仅是一部有关剿匪斗争的革命史诗,也饱含作者深厚的战友情谊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曲波在谈及创作初衷时曾经说过:“在茫茫林海中,我们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小分队带女兵作战。那么,我为什么要写一个女卫生员呢?我想,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和平,在森林里除了大雪就是野兽和土匪,单纯地记叙这些太冷酷了、太单调了。所以,我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小白鸽’。如果你们要问‘小白鸽’是参照何人塑造的?我可以告诉你们,是我的老伴儿(指刘波)。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14岁参加抗战,15岁就成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医院党委委员。我就是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这位‘万马丛中一小丫’,以此烘托和平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