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寓

标签:
文化 |
我們現在已經很習慣使用「公寓」這個詞彙了,不過,「公寓」開始在現代文學史上大量的出現,卻是在1920年代的北京。住過、並且寫過「公寓」的,不乏後來赫赫有名的作家,譬如沈從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2年,年僅二十歲的沈從文離開家鄉湖南,來到了北京。中學都沒能夠畢業的他,從十五歲起就跟隨軍隊四處打仗,原本他以為自己會步上父祖的後塵了——他的祖父綽號沈毛狗,是剿滅太平天國之亂的大將,父親沈宗嗣曾經密謀刺殺袁世凱,野性和武夫的因子潛藏在他的血液之中。然而,當沈從文在長沙讀到了《新青年》、《創造》等刊物時,卻受到五四新思潮的感召,夢想著要成為一個北京的大學生。
五四運動留給全中國青年們最大的遺產,莫過於此。它創造了想像中的文化北京,於是乎一批誕生在1900年前後的、被稱之為「後五四世代」的青年,便從全國各個角落展開了一段起點不同,但終點卻一致的旅程:奔向北京。而「公寓」,不但是這批窮學生在北京的落腳處,更成為他們接受都市空間洗禮、摩塑中國現代性的起點。
http://s16/small/700f5f83g98dadcfab45f&690
這些公寓主要環繞著昔日的北大,也就是北京沙灘、故宮東牆邊上的北河沿、朝陽門內大街一帶來開展。而公寓的大量出現,也和北京這座城市的現代命運息息相關。1911年滿清覆亡之後,北京陷入連年戰亂,中央權力式微,導致財政上的困窘,有錢人紛紛往南遷移,所以市區空出了許多房子,而房東便將院落隔成小間,專門租給上京來的窮學生居住。沈從文便形容他所住的公寓房間,其實是放煤的地方,環境十分惡劣:「掌櫃的把這個貯煤間加以改造,臨時開個窗口,縱橫釘上四根細木條,用高麗紙糊好,擱上一個小小寫作桌,裝上一扇舊門,讓我這麼一個體重不到一百磅的鄉下佬住下。」
沈從文把這個房間號為「窄而霉小齋」,從此,這一名稱在他的作品中頻繁地出現。公寓雖然「窄而霉小」,但卻是充滿了青年人不羈的活力。沈從文遠離故鄉,一心想進北大,始終考不上,只好終日在公寓裡面廝混。久而久之,他卻發現公寓比起大學更加有趣,那時的北大已經失去了五四的叛逆精神,把精力往音韻、訓詁、考據去發展,在沈從文看來是思想上的「退化」和「無生氣」。相較之下,反倒在公寓裡他結識了許多農業大學、燕京大學和北大學生;還有一些背景與他相似、從外地來北大旁聽的文藝青年,譬如丁玲和胡也頻。沈從文回憶第一次拜訪丁玲,便是在她寄租的「通豐公寓」中,一樣是「窄而霉小」,牆上貼滿破爛的報紙,他甚至感到吃驚,一個女孩怎麼能夠住在這樣惡劣的房子裡,「不害病,不頭痛,還能從容的坐在一個小小的條桌邊寫字、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