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苦与乐
标签:
佛学 |
分类: 原创 |
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人、实践家、创新者。
一般地,科研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谁能申请到项目、文章发表的署名、专利如何转让、职称评定中的问题、成果如何分享等,让许多科研人员困惑不解。从小处说,这些问题将影响个体对科研的认识、态度和发展;从大处说,这会影响到国家科研的成果和发展。研究人员要正视科研现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理顺,无疑为个人从事研究的发展大有裨益。
另外,圈子的问题是一个讨论很久的话题了。一个研究生步入科研,就要有导师,自然师生关系就亲近。于是,一个最简单的师生关系圈出来了。您和我是否同门,还具有海外交往的关系,朋友圈就出来了。以后,还有更大的学术圈、专家圈,最后成了关系圈、利益圈等。因此,能否融入一个圈子,对于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就是能否得到经费。圈子就是围城内外。城外的人难进来。一个融洽的圈子,自然会对学术发展有促进作用。
经费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个人、团队没有经费就无从谈起科研。当然不排除个人爱好,只需要计算机或者不太复杂的工具等,那么就自己玩了。现在的科研往往是大型的,涉及到很多方面,设备仪器的,材料的,制造加工的、软件和硬件、甚至实验室、厂房的运行维护、合作等等,花费不小。因此,只有入了圈,才能拿到项目,拿到项目,便拿到经费。这样,才能把一个团队做大,项目做大,大家才有发展。经费能成就一个人、一个团队,经费能够把一个凡人造就成神,经费也会把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经费的背后是项目,项目的本质是经费,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然而,项目在立项的时候,经常是大动干戈、煞费苦心的笔墨春秋,其实真正要做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因此,现在的科研要避免这种浮夸之风,还是要实打实地做些事。而不是看谁的项目书写得精彩生动,看谁是这个领域的老大,还是要看内容。一个部门或者研究所,究竟有多少项目才算合适,这是个应该考究的问题。项目的本质应该是真正在学术上或者说在理论上,在实际中是做出什么有用的东西,真正地有价值的东西,真正有所建树的东西。因此,项目的立项就要根据各自所长来有的放矢的工作,逐步向前推进和发展,而不是什么拔高。项目成就了首席科学家,但真正成就的应该是整体科研实力。说狭隘点,应该成就的是加工制造技术、理论分析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上等。
现代的科研已经很少有属于单打独斗型的,一般来说都是有一个团队来经营或者运作。团队的整体实力越来越重要。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团队里要有各种学科的人,要有各种技术的人。在一个团队里,要学会借力打力,要学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团队里,人们可以听见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各抒己见,为了共同的利益,发挥个体最大的长处,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朝气蓬勃的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进程中有所成就。因此,要处理好海龟和土鳖等诸多关系。要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构建团队的精神和气质,每个成员都有职业操守。很多诺贝奖的发明发现是科研人员在无意中发现的,而不是有意为之。
研究方向无疑是团队和个体的生存方向,这是一个团队最应关注的问题。项目的根本问题是研究方向的发展问题。涉及到是否是国家利益的项目,是否解决实际工程中和民生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等。因此,应该在几个研究方向上凝练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兴趣是一个方面,国家利益是更大的方面。
面对复杂的外部情况,研究人员的心里问题、心里素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一心一意做事情。前提是要有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环境,自我能够掌控的环境,这样才会有发现和创造。如何面对社会上名利的诱惑,如何面对工作中涉及到很多的实际问题,文章的署名,成果的分享等问题,一个智者,就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在研究的道路上,研究人员就要站高望远,要有眼光去捕捉前沿问题,思考和判断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信心,没有信心便一事无成。在浮躁中取静,在寂静中取胜。研究人员也要向命运挑战,只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毅力才能走到最后,实干加巧干才能异军突起。对生活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对问题倾注真情,对未来充满深情,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然而,目前科研面临的关键问题还是科研人员能否有创新思想、创新思维的问题。这个问题就需要科研人员勇敢面对自己。自己是否真的能够下功夫,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玩玩。能否在一个团队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能否一起奋战,是一个关键。
走在险途上,之所以还会有人继续向上坚持攀爬,并不是因为他胆量大,无所畏惧,而是因为那一路无边烂漫的风景,让他看得心动,让他看得入迷,让他不忍放弃。因为,只有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才会捕捉到意想不到的风景。因为,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目标,登上最高峰,就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在苦与快乐中收获。
张三说:“科研是乏味、痛苦的!因为我看不到希望”。
李四说:“科研是痛苦的经过,快乐的收获!因为付出总算有了回报”。
王五说:“科研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苦乐交融,激情起伏”。
而我们说:科研,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科研,始终是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的。如果您发现了一个理论,或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您就会有一种想要去深层挖掘的欲望。而当您真正研究透了,您又会觉得非常快乐。在科研领域里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或者武侠秘籍能让您一夜成名,年轻人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其实,上述说法代表了科研领域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心境的四类人对科研的认识。科研,即科学研究(re-search),“反复”的search。一个“反复”,即道出了过程的艰辛与无奈,也道出了researcher的自豪与喜悦。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付出的行动和得出的结论往往就产生了层次。只看到艰辛与无奈的人,只能把科研与乏味联系在一起。只有那些把追寻未知当作快乐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研究的自豪与喜悦。简单的说,科研的四种境界:痛苦、乏味─→先痛后快─→痛并快乐着─→快乐的。
面对四种境界,鉴于自身状况,针对个人口口声声要“搞科研”的口号,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处于先痛后快的心境。后来渐渐发现,自己还在四种心境之外,尚未真正体会到乏味、痛苦科研的韵味。我也慢慢明白四种如此的心境,不是一个才博士毕业十几年的菜鸟所能明白的,更谈不上科研之于我之类的言论。我现在所做的只有,默默地、默默地低下头,搞Paper,听lecture,写Facebook。对于一个不聪明、不灵活、还算勤奋、还算有想法的人来说,他要知道、要明确:要执着─→脑子不要停止运作─→科研的最高境界是快乐的。科研,要快乐。快乐的科研,才能有所成。当然先痛后快,痛并快乐着也会有所成。但我们认为,只要您有所成,痛的最终转归其实早已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了乐,只是未察觉而已。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