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闲谈
(2013-08-04 20:40:51)
标签:
财经 |
分类: 原创 |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它包括4个含义:
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
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
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
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显然,管理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从管理这个命题诞生之日起,截止到目前乃至将来,永远没有孤单过。管理的创新也好,创新的管理也罢,在无数次的管理创新之后,各式各样的管理方法仍层出不穷。
管理更是个有味道的问题。
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在实施着管理、依赖着管理。岁月在更替、管理在更新,老的管理方法被革新之后,新的管理办法似乎总有美中不足之处。
任何企业都离不开管理,是更新管理思想也好、是创新管理活动也罢、是维持管理举措也行,没有管理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于是,随着时间推移,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管理决定了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用什么去管理?一直是管理者苦苦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必须用制度去管理。因为,规章制度就是企业的“法律”,而建章立制是任何一个企业开局谋篇必备的重要动作。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专家都在极力推崇用制度去管理。
尽管规章制度是企业立下的且人人必须遵守的规矩。但任何规章制度都是一段时期内一群人在借鉴既有工作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的产物,必然要受这段时间以及这群人的认知或辨别能力大小的局限,考虑不全面、措辞不严谨之处或此制度与彼制度存在冲突等比比皆是。而且,一段时期内立下的规章制度考虑或设计的只是一种工作轨迹,也只能在后续管理过程中适用或应用于同样的工作轨迹出现之后,绝不能包医百病。在实施具体管理活动之前制订的规章制度,不可能预见到后续管理过程中所有的变数。之后任何一个子轨迹或任何一条支轨迹发生变化,都会让规章制度的适用失去应有的条件。况且,大部分规章制度都是不同职能部门或业务机构站在从有利于本部门的工作角度出发或为了保证本部门的管理权威或利益而设计的,对企业的发展全局来说一定有失偏颇。
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因此,在企业发展这个问题上,唯“制度论”显然是站不脚的。一切都用既定的规章制度去管理,有时候必然要误事。很多时候,企业的失败就在于,企业所面临的天时地利以及内部因素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仍然要教条式地执行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或工作流程。在现实中,能干事或干成大事的人,往往总是在有些地方超越了规章制度的约束或创造性应用了规章制度的某些章节而取得了成果。如果事后仍坚持用既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评判或奖惩,势必会让很多有能力的人寒心。
也许,用规章制度来管理不失为加强管理的一项好举措。但是,用规章制度来管理并不等于说一切唯规章制度盖棺定论。中国有句古话,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规章制度是死的,但人的活的。相比于没有生命的规章制度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责任心以及应变能力胜于一切规章制度。
还有人说,应该套用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这样,一定会省时省力,而且会事半功倍。
在岁月更替中,我们不乏涌现成功企业的范例,也不是不能从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提炼出成功企业的典型管理模式。但是,再典型的管理模式似乎也只能成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范例。因为,企业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的丝毫变化,都会影响成功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应用速度与效果。
“七亘村叠伏出奇兵”是太行山上八路军一战成名的战例,其成就不仅仅在于取得的辉煌成果,而更重要是它打破“用兵不复”军事定律之后,给后人带来的无限思考与创造动机。没有勇气打破坛坛罐罐,就不会有观念一变天地宽的收获。在任何时候,不同企业的人、财、物绝对不能同日而语。既然资源和环境都不一样,一样的管理模式也必然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酿成“强扭的瓜不甜”的悲剧。
固化的管理模式固然很好。就像电脑的系统一样,系统化的管理是最快也是最好的运作模式。但是,任何一台电脑要时刻保持高速度的运转,就必须要配备杀毒工具或养成定期清理垃圾程序或文件的习惯。否则,再好的系统在运转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变得缓慢或不合时宜。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在一切为了促进发展的前提下,根据面临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资源或条件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已经固化的管理模式,以形成主动防御的阵地抵御任何病毒的侵蚀,并及时清除管理过程中制造的垃圾或包袱,让实际运作的管理系统时刻保持同类企业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生命与发展活力,固化的管理模式才具备存在价值。
还有人说,企业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管理过程中吸取集体的智慧而实行人治。因为,人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主体,也是企业内的被管理客体,更是生产力中最创新、最活跃的因素。管理因人而起,也因人而获得发展或终结,没有人,管理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的确,人的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的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也必然会制造时时受制、处处碰壁的懒散团队。过分地相信或实行人治,也一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一群经验十足和富有锐敏洞察力的管理行家,在被假象蒙蔽或被个人情绪、怨恨主宰之后,也会因为失去正确的判断而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更何况一群鼠目寸光的人掌握了绝对权力,不管是意气用事地引经据典也好,还是感情用事地苦口婆心也罢,都会变得异常可怕。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人的心情和好恶往往能够左右事物的发展或决定企业的成败,没有规章制度约束之下的唯“人”论,要么会制造矛盾,要么会打击敬业者或创业者的热情。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其实就在于,我们可以把实践好的经验或做法一次次的总结成有代表性的理论,然后用总结好的理论重复指导实践。但是,我们决不能教条式的一切唯理论是从。望山跑死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蕴含着一种深刻哲理。在任何时候,如果心术不正的人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就一定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幌子之下,生搬硬套既有的经典理论知识改变正确的决策或行动。这样的破坏往往是人为的,必然是堂而皇之的,也一定是破坏力极大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像作曲、作词家不能代替歌唱家的工作岗位一样;出标准、出流程的学者专家也必然不能代替睿智企业家应该履行的职业职能或责权。管理的特点无处不在,一种管理方式也必然不能处处适用并取得成功。人绝对不可以同时站在一条河流中,这是哲学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详细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一定不能果断决策,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对一个企业的诞生特征、发展历史、成长轨迹以及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处事风格等都不了解的人,绝对不可以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势来评价或左右其日常的管理活动。从人性或从人的能力天赋来说,有些人生来就能说会道,什么问题都能够讲得天花乱坠。但是,这些讲出来的话语只能是听听而已,决不可当真或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否则,纸上谈兵的悲剧必然会重演。经典理论毕竟也是理论,不管是措施也好,规矩也罢,必然只是做事追求的最完美状态,不一定非要一字不差地贯彻或落实。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如不分场合或不讲条件生搬硬套既有的理论,结局一定是可想而知。
管理始终是个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伤不起。因为,成也管理,败也管理;兴也管理,衰也管理。用得好,管理往往是成功的阶梯;而用得不好,管理也一定会成为失败的原因。以至于到现在,谈管理仍然只能是用抽象的理论进行形容。对于具体的团队以及团队具体的工作来说,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没有谁敢打包票能用一种模板式的管理举措,可以让任何希望获得快速发展的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标,或让任何病入膏肓的企业起到药到病除的疗效。管理从实践中来,必然要回到实践去。用什么去管理?仍然需要在实际中摸索、总结后再完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管理有铁的法则,机会对每个企业都是均等的。大的企业集团也好,小的企业单元也罢,形势任务一定不同,管理举措必然不等。是用规章制度管,还是套模式管,或是用人管,虽然各有优劣,但孰是孰非,却无法确定三者之间的实际提取权重或分配比例,这就是管理学问之中的深奥之处。就像企业里设置的研发、销售、服务、财务、人资等各职能部门或业务机构一样,为了共同目标,各有各的职责分工或工作任务,工作该平行的就要平行,该移交的就要移交,该交叉的就要交叉,该监督的就要监督,绝对不能把一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无限放大,更不能让一个职能部门包揽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没有相互配合与相互制衡,就不可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只要是在一切为了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充分理解、充分相信、充分支持的前提下,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展现组织协同的效果,企业就有可能获得快速发展。如果缺少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单纯重生产或单纯强调生产职能部门的重要性,让其他职能部门或业务机构在工作过程中畏手畏脚,必然会制造一个发育不良或绝对蹩脚的团队,纵然一时会有收获,但最终也一定会因为基础不牢或发育不良而得不偿失。顾此失彼或扬此抑彼之做法,表面上是重视这项工作,实际是好大喜功或蔓延的权力欲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这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格格不入的。
成大事往往不拘小节,有效管理一定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管理,管的是逾期,绝对不能成为条条框框、循规蹈矩之下的被管理。对发展中的企业或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只要是能够用发展的举措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或发展基础的团队。而用制度、套模式、用人治的管理方法,应根据企业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任务之特征,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而用之的策略慎重应用。在企业任何管理活动中,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管理模式的适用性,如果没有人的灵活性贯穿始终,并最终通过现象看本质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决策,发展必然无从谈起。在企业很多关键或困难重重的时候,在既有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模式之下,能够集中集体的智慧辅以人治的方式,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再创新,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完善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模式付诸实施,反而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管理的较高境界,也是成功企业的必由之路。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然则正者,阵也;奇者,无方以用变也。奇不得正,虽锐而无恃;正不得奇,虽整而无功。相对于教条化的规章制度或呆板僵化的管理模式来说,人更具有灵活性、机动性或创造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笔下有一个称作郭橐驼的种树人,对种树颇有一番研究,认为种树就必须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我看这篇文章后,让我在对这个种树人倍感尊敬的同时,也对企业用什么去管理深有感触。
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
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
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综上,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