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孤独方性灵
(2012-10-02 06:49:29)
标签:
乐享恒河思想者社交灵魂杂谈 |
分类: 原创 |
孤独跟寂寞不是一回事。
孤独是自我世界的一种独处,是自成体系的一种完整状态。所以孤独的人往往表现出来一种圆融的高贵。真正的禅者一定是圆融的,曾在印度恒河边冥想的那个王子就是圆融的。道教里,能够达到冥想以至于羽化的人们也是圆融的,自然也都是孤独的。所以,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没有缺失的遗憾。
那什么是寂寞?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得像困兽犹斗一样在自己的斗室当中踱来踱去、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想看电视看不进去、想玩儿会也没有心情……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处于焦灼的状态,好像要逃离樊笼一样,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态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回事。
孤独则是一种由思想带来挥之不去的气质。
我相信您有时候在人群当中,能够一眼就识别出真正的圆融孤独者,因为她(或他)周围笼罩着慈祥,给人的气质和感觉是娴静、淡定的。但是寂寞不一样,寂寞是由虚无引起的恐惧,往往是因为自己找不到伙伴,但是一个人又没有办法好好独处,所以表现得非常焦灼,百无聊赖。孤独对环境没有必然的要求,孤独者可以身处闹市也可以被人群包围着。即便身处闹市、即便被人群包围,孤独者依然能够做到和、敬、清、寂。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她(或他)都可以与环境相容、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都可以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谦卑之心,也不影响她(或他)个人的清寂。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神,同时也是一个真正孤独者的精神。喜欢茶道的人大多是想在现代都市的种种繁华状态中,依然希望自己保持一份清静,依然希望自己在繁华中做一个孤独者,体验独处的快感。
寂寞者不一样,寂寞是一种病。当人感觉到自己是寂寞的时候,这个人已经生病了。这时候需要的药方是什么?是人群、是喧闹、是有人陪着或者参与社交。然而,社交其实是非常廉价的。虽然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交是很吸引人的:它意味着酒会、意味着精英、意味着优雅的微笑、意味着法式的问候……但是就算不乏这些,社交依然是很廉价的。为什么?廉价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不高而已。我们只需仔细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社交,社交的动机是什么?社交的动机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出于利益关系,将来的适用关系,想要在热闹的场合当中搭建自己的人脉,功利目的、实用目的。每个人在其中都只是一个节点,每个人在其中都只是一个被她(或他)人利用的工具和利用她(或他)人的一个工具。第二种是出于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但是人跟人之间,在社交的环境当中,彼此接触的时间如此短暂,大家的交谈非常肤浅,又怎么可能会达到深刻的了解,没有达到深刻的了解又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呢?寂寞者的累加还是寂寞,再多的寂寞者社交也逃不出寂寞。一件无意义的事情重复做一千遍它还是无意义,一句没有价值的话重复说一万遍它也成不了真理。寂寞的群体,自己是逃不出寂寞本身的。所以人是需要孤独的,因为在孤独的时候、在独处和自处的时候,自由的精神会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自我。
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是非常、非常少的。
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时间很多时候由亲人来支配;跟同事在一起的时候、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是属于共同的。在看电视的时候,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您的一部分时间是被剧情占用的。即便是您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学习,您好像是自由的状态了吧?您的时间是属于您眼前摊开那本书籍作者的。就算您一个人独居一间小屋子,晚上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回到屋子里,这个时候是孤独的了吧?不!您会非常习惯性地打开您的电脑,开启您的QQ或MSN,在这一瞬间您会发现时间属于任何别人,就不属于您自己——甚至属于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有时候我们会独自一个人出行,然后在自驾车或地铁上面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交通工具其实很糟糕,因为装有移动电视或调频广播彰显它的先进。但是实际上又把我们的五官全部都占用了,它们剥夺了您真正属于自己的唯一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没有车大家也有IPhone、没有IPhone也有PDA,所以您的每时每刻,其实都被别的东西所占用。仔细想想有多少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有吗?少得可怜吧!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自如的生活,所以我们格外的需要孤独。
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处在一个拥挤的环境当中,这种拥挤的环境不管您愿意不愿意,人与人之间都在互相干扰,都在互相打搅。就像坐在有些大礼堂里的长条椅子上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在抖脚,坐在这一个长条椅子上的所有人都会受到她(或他)的干扰。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拥挤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失了敬意,所以需要不断的与人讲话怕被忽略:不是与家人讲话就是与朋友讲话,不是与朋友讲话就是在QQ或MSN上讲话,于是我们很少有时间跟自己讲话。常常出现的东西往往就会让人出现审美疲劳,我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疲劳,失去了儿童般的纯真的好奇心。而且,拥挤很多时候会带来喧闹,喧闹又剥夺了我们的宁静、剥夺了我们的闲情,但是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当中才有可能以闲情去欣赏人性之美、去欣赏生活之美。
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自己视而不见。
只有无须迫于无奈的跟人对话的时候,我们才能逐渐恢复跟自己的对话功能。只有不需要刻意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才需要跟自己打交道。人一旦跟自己对话的时候、跟自己打交道的时候,就本能地会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萌芽的源头,人们都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思考别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智慧,人们也都是在批判自我而不是批判别人的过程当中锻造了勇气。自己何等重要,是那个陪伴我们自己一生、唯一的人。
真正的孤独者一定极其热爱思想,一定极其热爱读书。
一个人能够保持孤独,能够在孤独的状态中始终自得其乐,这个人该是多么的了不起?她(或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在不断的提供给自己的新鲜生活资源,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加有趣的吗?同时,一个甘于孤独、乐于孤独的人,她(或他)一定非常热爱思想,能够让一个人始终充满情趣始终保持创意的源头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那就是思想。人是因为有了思想才成为人的,所以孤独者的快乐是思想者的快乐。因为思想的宽广,所以孤独者的快乐是稳定持久的快乐。人在宇宙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微粒,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微粒当中,有一个比这个微粒更小的头脑,却能够思考整个宇宙的事情,由此可见思考是多么的伟大!如果大家有过读书的快感,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所产生交流的快感就会明白,孤独让思想者跟思想者的交流更加的顺畅和共鸣。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时会觉得自己渐渐就有了一种羽化的状态。自我已经消失在了弥漫的空气当中,感觉自己就像羽毛一般飘飞了起来,有一种物我两忘、轻盈美妙的惬意。我们看书看到投入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感觉对方说的不是她(或他)自己的话,对方说的是我们心里一直想说却无从表达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那种交错时空的共鸣感,您原本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就像尘封的角落一样基本上不去触碰它,因为触碰的结果明知也得不到解决。但是就在这一瞬间,某一个前人智者,她(或他)一生的思考,就让您一时间能够突然的顿悟,顿悟的瞬间那些尘封的角落全部都被点燃了起来。有的时候我们对一门学问的热爱是从一本书开始被点燃的,有的时候我们对一项事业的热爱是由一个想法点燃的,这就是一种思想者与思想者之间愉悦的交流、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妙。
孤独中找回真我,乐享人生至善美!
那么,孤独者应该也喜欢冥想吧?因为很多时候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是在与自然对话、是在与自我的心灵和灵魂对话。您不要以为灵魂只不过是囚禁在我们的皮囊当中,灵魂是弥漫的。当您快乐的时候,您能看到一株小草的快乐,当您轻盈的时候您能看到一朵云彩的轻盈,因为我们的灵魂是弥漫的。当我们在冥想的时候,就是与我们自己的灵魂在交流的时候,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弥漫得更远,能够过得更加自如。孤独者的有趣是真实的有趣,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自我的时候还在乔妆打扮,那就真是无可救药了。任何的模仿、任何的迎合,任何的乔妆打扮所表现出来的有趣,最终的结局只会是乏味和无聊。一个人在自处的时候,其实是很真实的,您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您肯定是想干嘛就干嘛了,突然间有一个外人闯入了您的生活,一个客人进来,表演由此开始。因为您不得不与她(或他)对话,因为您怕冷场,而这种对话其实是非自然的,是刻意的,这就是一场表演。我们很多时候互相恭维着来表现自己的谦虚;我们很多时候互相闲聊着来表现自己的优雅品位、自己性格的温和。我们取悦着对方,从而显得自己也很快乐;我们叹息着让自己感觉自己很善良,但这一切基本上都是虚假的。因为是一种自欺欺人,没有真情实感。在这一切的恭维也好、闲聊也好、叹息也好、取乐的过程中也好,我们既看不到思维、也看不到灵魂,因为这一切都是假的、矫揉造作的,矫情的。真实是极致的高贵,美不分领域、美不分地域,美只有真和假之分。真的就是美的,假的就是丑的,不管假的伪装的何等巧妙。以真为美。不要以为假的可以显得很美,假的就是假的,只有真的才可能变成美。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中都会表现老人的皱纹,老人的衰弱,您以为这是在展现丑吗?不是的。当跟我们家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看得到她(或他)们的脸,因为衰老反而出现了更加柔和的线条。那些皱纹细看您会觉得很奇妙,为什么?您会觉得自然的刀功真的不错,能够根据人的年龄,能够把人的皱纹如此精巧的表达出来。您想想如果看到一个很衰老的女人,而且她还在进行浓妆艳抹的时候,您会认为那是美吗?心里升起的感觉也许是一种可怜,继而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悲哀。我们都知道真善美,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如果没有真的话,这个善也是伪善;如果您没有真,那么这个美也是假美。所以很多时候,学会孤独就是要帮助我们在冷寂当中去找回那个真实的自我——进而乐享生命中深邃和恒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