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怀心与包容心

(2012-09-30 06:47:46)
标签:

关怀

人人平等

关爱

他人

包容心

情感

分类: 原创

 

关怀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能让彼此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

关怀心有时候是我们触动恻隐或感动之余的小成果,往往能够起到一个短时间内即兴的效果,那就是很多人开始在几天之内,拼命的想要施展自己的关怀心,给自己的朋友给陌生人或者是给自己的家人。其实循序渐进才能够赢得时间,细水长流才能够走到永恒,所以关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怀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能让彼此感觉到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如果我们要实施关怀的时候,请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这个关怀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出于良知的快乐的冲动,那就一定要大胆地去做。但是如果我们只不过是处于是无所谓,或是别人要求我们这么做哪就这么做吧,就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最不智慧的行为。同时,如果我们帮助别人只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和善的氛围,为了给别人留下“我是一个大好人”的印象,那也请赶快放弃吧,因为这种自我牺牲的背后一定有更为严重的回报性的苛求,我们为什么要牺牲?为什么要为陌生人牺牲?有的人是希望当我们下次出现为难的时候,陌生人能以同样的甚至加倍的牺牲来回报自己。如果是这样就更不是关怀了,因为已经背离了关怀的真正的良知和渠道,并已经走向了利益交换的反面。所以不要急于去关怀别人,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关怀他人?以何种方式是在关怀他人?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自己想要的只不过是心安理得或爱的奉献,那才是真正的关怀。

其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那就是关怀他人的人我们首先自己要把自己料理得很好,有些人自己的职业发展搞得一头雾水,家庭亲友之间关系也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候还想给他人家提供很多的建议和忠告,正人先正己,请先把自己给自助好了吧!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儿,先做好自己的本分是再做其他任何事情的前题。至少我们自己的生活先要达到一种快乐圆满的状态,因为关怀是一种付出,只有富足的人才有可能付出,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很贫乏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各项事情一碗水都端不平的人,又怎么帮人家去端平另外一碗水呢?所以我们自己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建议大家先不要急于去给予关怀。而且关怀的对象是谁?是人,人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对象咱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关怀是基于人性的平等,所以我们关怀他人就跟关怀自己是一样的。爱人如己,什么叫爱人如己?就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是爱我们自己的。自爱跟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爱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自爱重视是对自我的性格,对自我发展的认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能给别人关怀。如果对自己的种种生活状态正处于一种厌恶的状态,自己在做着自己很讨厌、很不幸的事情,这个时候已经根本就是背离了自爱,又怎么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所以我们在关爱别人之前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只有深切懂得了什么是对自己好的,我们才可能知道什么对他人是好的,也只有学会了自爱,才有可能真正的去关爱他人。所以关爱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并不只是行为上的助人为乐,助了人不一定能使之为乐。只有当助人真正使其为乐的时候,这样的助才应该去实施。

在关爱的世界里人人平等,但是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人人平等不是只除我们之外的他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是属于我们要关爱的一个对象,人人平等,我们自己也是个人。

其实,包容心也和关怀心一样,在包容他人之前我们也要学会包容自己。

什么样叫包容自己?那就是原谅自己曾经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同时要学会包容自己的命运,包容现在的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有很多不幸,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会经历挫折和苦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长期处于烦燥的状态,处于对抗和较劲的状态,内心里就会非常痛苦。当我们去跟一个事物对抗的时候,自己已经让自己只剩下不自由了,因为这个对抗本身对自己造成了一种束缚。而当我们跟一个对象去和解的时候,便是真正达到了自由。因为对抗的时候,自己的很多力量的实施并不是因为自身的需要,而是因为要统摄对方。但是当我们跟对方和解的时候,就会立即彻底解脱了这种对抗的关系,我们自己会欣喜的发现如释重负,心随我愿。所以这才是一种包容,我们要跟生命当中的不幸包容当然也跟自己的幸福包容,哪怕有朝一日如果我们身上发生了厄运,如果我们身上出现了不可治愈的疾病也可以很坦然的面对眼前的困境,直认自己的困境。并且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那就恭顺的领受这份命运,这就是与生命的一种和解,这是一种高贵的风度和大气的格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