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与妻书》观后感
(2011-10-04 07:36:03)
标签:
林觉民中国与妻书辛亥革命话剧校园 |
分类: 原创 |
林觉民这个名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实在是微不足道,在流行的网络热词中没有人会提及,在喧嚣浮华的社会中很少有人会想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用年轻的生命诠释自由和权利的人,为今日之中国兴盛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为后代儿孙的幸福前赴后继、抛家舍业的人,我们是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
今逢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广东话剧团倾情奉献的话剧《与妻书》。这部话剧的主人公,正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晚上写给他的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书。同名话剧《与妻书》,把林觉民短暂一生的点滴细节,寸断肝肠的情感,大义凛然的赴死精神,用当代人的认知视角和现代戏剧手段做了崭新的诠释。导演吴晓江介绍说,这部话剧追求的是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演出,使观众即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仍会被事件和人物打动。整个舞台以一本抽象的“书”作为背景,随着情节一页页的掀开,生动展现了闽侯雨巷、富士山的樱花等场景,宛如一部记录林觉民二十四年人生足迹的生命之书,映衬出他信念之坚定,以及战火中英雄背后的人性与真情。
话剧《与妻书》将林觉民的传奇人生演绎得入情入理。诗一般的语言长啸、现代舞的冷峻与多异、当代歌曲的缱绻,让人物活现在观众面前。我们从中可以感觉到,林觉民是一个执着爱情,对妻子无限眷恋的人,更是一个舍生取义,用生命见证信念的人。写《与妻书》时,辛亥革命第十次起义马上要在广州爆发,林觉民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想到先锋队员绝无生还的可能,面临生死抉择,他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在信仰与爱情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前者。他告诉妻子“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林觉民对大义、大爱的执着信念,在观看话剧时令我深深感动和钦佩。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是林觉民短暂生命中最光辉的映衬,最美好温暖的情感寄托。在林觉民就义后两年,她也抑郁而终,这段生死恋情至今仍传为佳话。
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使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先烈们用生命见证了坚贞的信念,留下了一道尤如流星般短暂,却如磐石般坚毅的生命轨迹。100年后,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不断颠覆、戏谑乃至诋毁它的纯粹时,《与妻书》不由得引发我们的反思:在这个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中,现代人究竟缺失了些什么,难道我们的信念真的会在名利面前如同虚幻、不能持守、失去价值吗?
我们应该牢记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生存、发展与振兴做出不朽贡献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他们的见证使我们如同接受一次洗礼,鼓励着我们追求生命的意义;他们的义举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鞭策着我们活出有价值的人生。他们的事迹告诉后人:对真理的信仰是拯救人类灵魂的唯一出路,是推进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为后人建立幸福人生的基石。

加载中…